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真问题
【看中国2013年12月16日讯】中国经济风向开始改变,北京的政治细节亦有微妙变化。
最新的例子是被外界视为来年经济政策大纲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的中央经济会议时间不仅持续四天,而且以往保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促发展等三字决消失了,“既要” “又要”等句式也减少了不少,“稳中求进”成为最一两年的新口号。
尽管如此,官方文件离公众认知仍有距离,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的“言外之意”依旧是热门话题,周五晚间消息发布之后,各家投行券商比的就是手快。速度之外,重要的是,字里行间,中央经济经济工作会议到底谈了什么真问题?
和所有微妙的表达一样,“但是”和“同时”之后的话往往才是重点。抛开对于“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等肯定语,会议对于当前问题的强调值得关注,“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保障粮食安全难度加大,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问题仍没有缓解。”
这段表述表达了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可见对当前的压力也不乏危机感。不过,其中真正值得关注的经济问题而言就是三点,其他要么不是经济问题,比如治安状况、药品安全,要么就是政策无法太多改变、更应该留给市场来解决的问题,比如粮食安全、就业问题等。
那么,什么问题值得关注?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这看似是三个问题,其实恰是中国经济症结的三位一体,依赖投资的经济模式面临瓶颈,而过度投资在实体经济层面表现为过剩产能,在金融层面则表现为债务问题,过剩产能的堆积以及债务问题的爆发,则最终会成为压倒经济的致命稻草。
经济自有其规律,正如市场并非人力可以操纵。中短期来看,伴随着近年中国投资比例的不断加大,中国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处于逐年下滑趋势,长期而言,从经济收敛的基本逻辑出发,近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出现大幅下滑;以日本韩国等赶超型经济体的历史来看,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在增长率必然难以维持过去两位数辉煌,未来甚至可能步入5%到6%的增长区间。
也正因此,站在中国经济转折的关键时刻,纠结于2014的目标是7.5%还是7.2%抑或7%并不是核心问题,讨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应流于表面,甚至当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的六大任务也会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更为迫切的需求在于,一方面清理过剩产能意味着经济面临去杠杆的需求,另一方面去杠杆则可能导致债务问题的最终点燃,如何在维持当前经济不出现断崖式增长的情况下,在制度与运行两个层面有效对债务雷区进行“拆雷”工作,成为未来数年的改革重点。
换而言之,改革意味着彻底的刮骨疗伤,而并非进一步的饮鸩止渴。在新书《中国经济怎么了》中谈去年中央经济会议时,我曾指出过剩产能与债务危机的最终危害超出人们想象,也强调2013年是改革最后窗口,“展望2013,中国经济将温和回升,甚至会是个好年景。但如不抓住这珍贵的时间窗口,重启一系列重大改革,这一年也可能成为中国最后的‘黄金时间’”。
如今看来,这一判断基本正确,变化已经发生,不过即使猜对了开始,结果仍旧存在悬念,2014年将是无不艰难的一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