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愿再触碰文革 高行健“已远离中国”(图)

 2013-11-12 04:0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3年11月12日讯】“我离开中国26年,没回去过,中国现在发生很多变化,但我不了解,我的关心也不在中国,因为我的生活就在欧洲。”

在访谈中,被问及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何看法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如此回应。

其实,无论是在接受访问,或者是在座无虚席的演讲上,只要谈论起中国,他都会如此淡淡地表态。对于那“遥远的中国”,大家无法从他神情上或语气中看出一丝的眷恋。

诺贝尔奖得主高行健 回忆文革仍心有余悸

高行健是在1987年离开中国前往欧洲,并以政治难民的身份定居巴黎,之后加入法国国籍,在法国“得到了完全自由的创作空间”。

200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登上世界文坛最高殿堂的华人作家。他的作品《一个人的圣经》以及得奖著作《灵山》都以文化大革命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上周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访问,回忆起文革时期的经历时,语气同样也是轻描淡写,但字里行间却似乎透露了他对这段往事仍心有余悸。

“文化革命中烧书、查禁,许多的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更不要说像我这种自由写作的。我只能偷偷地写,烧也在偷偷地烧。这种恐怖在《一个人的圣经》里已经涉及到,这不是白色恐怖,是红色恐怖。”

不过他也点到为止,并表示文革时期已经是很遥远的事,而这个题材在他的作品《一个人的圣经》中“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了结,没必要再去谈这些问题了”。

在访谈中,他透露现在的作品都不涉及中国,因为他关心的是“与自己的创作直接进行对话”的西方当代创作。

他也坦言离开中国以后,没有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作家的作品几乎没看过”,而这也包括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

虽然直言对中国不关心,不愿再碰触文革课题,也表示不熟悉中国作家的创作,但对于反映文革时期的作品,他还是提出了一个期望:希望有更多作者书写这段历史,作为时代的见证与反思。

“我想这个时代对这种恐怖,人们写得还不够,应该把这种历史的经验让后人知道,不能让它再重新发生。”

不做政治俘虏 应做时代见证

高行健是应新加坡作家节邀请到新加坡主办演讲以及个人摄影及水墨画展。他的第三部电影《美的葬礼》也在新加坡举行了全球首映。

他在上周五(8日)的《文学与美学》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新电影的创作过程。他也表示自己是世界公民,现在思考的是欧洲文化以及人类如何在全球化困境中找到新的思想和出路。

今年73岁的他指出,全球化是一种无限弥漫、无法抗拒的市场和经济的机制,人们不需要去裁判这种存在,而如果“把文学作为一个武器 ,作为工具要改造社会,是一句空话”。

他说:“苏俄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今天有谁去看,没有人再看。毛泽东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做出来的作品,现在谁去看,没人看,也没有任何的价值。”

虽然作家无法改造世界,但他认为他们要保持清醒,超越时代的政治狂潮,不做政治的俘虏,并通过审美形式,把现实体现出来作为时代的见证。

来源:BBC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