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社交网络之痛:嫉妒、伪装、恶毒、孤独(图)

 2013-10-05 07:5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看中国2013年10月05日讯】社交网络是互联网的必然产物,正所谓“无社交不互联”,器物永远只是过渡,而人与人的连接才是一切为之努力的终点。我们创造完了工具后,工具也在反过来塑造我们。而这种塑造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美好可能性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了更深远的破坏。

那么正是在当前这种充满噪音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更努力的觉察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各种不自知,才能更清楚的发现现实与虚拟,自身与外界的那条已经不再泾渭分明的界线。

一,嫉妒

先说一则研究《社交网站引发嫉妒心理让人痛苦? 》,该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人们在浏览Facebook后感觉心情更糟,对生活更加不满;而那些只是浏览却没有上传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负面影响最深。

人与人之间的嫉妒一直都存在,但是不会像当今世界这样更空前地易被勾引。在我们父辈的那个年代,他们所能够嫉妒的范围永远只是在周围的一个小圈子,但是在社交网络时代则完全变天了。像以前初中高中大学同学毕业了,很多人都是会交换同学录的,因为大家知道未来可能会各奔天涯,联系的就很少了。但是现在交换同学录这种“古老”的行为已经消失了很多,因为我们全都被绑在了社交网络上了,我们在微博上,人人上,朋友圈里,QQ空间里,QQ圈子里,群消息里面随时能知道对方过的怎么样,想逃都没办法!

过了几年,十年,二十年后,当我们看到曾经跟我们混的差不多,或者比我们还差的老同学居然飞黄腾达,今天在夏威夷,明天在里约热内卢,后天去迪拜,而自己还在为小孩的学区房东奔西跑,心中的落差自然挡都挡不住。

社交网络让我们可以嫉妒的人的范围被严重扩大了!也让可以被勾引起嫉妒的点严重扩大了!

不仅是以前的同学,只要你接触任何一个同事,朋友,你都能在社交网络上看到他的轨迹,每当多出现一个与你建立强关系的人,你就会多一份嫉妒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在物质上远远超越以前的任何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容易引起人嫉妒,更容易让人失去幸福感的时代。

二,伪装

因为嫉妒,所以要攀比,所以有了伪装。人既然是社会性动物,那么面具化生存是一种必然,而社交网络则将这一面具无限放大。每个人在微博,QQ空间,朋友圈、人人网上都是一名演员,尽可能的展示自己,尽可能的想要获得关注。

引用《身份的焦虑》中的观点,无论男女对于被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基于社会压力下男人想要更多的成就,而女人想要更美。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伪装,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我们更加无所不用其极。

女人用软件把自己P的朋友都不认识,男人会虚夸自己的成就。很明显,我们深陷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自拔,我们都希望别人来看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地很好,自己很漂亮,很有成就。但有时真实的现实却是比自己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要低出很多。我们享受着社交网络上的伪装,我们害怕现实,因为见光就死。

人有所伪装是正常的,对自己不满是一种前进的动力,对于成就的小小的伪装与夸大更能敦促一个人进步。但是如果这种不满并未让一个人前进,而是让一个人去用社交网络上的伪装来填补,去过分地夸大自己的成就与美丽,则是非常危险的,而这也是诸多心理问题的来源。因为当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塑造一个高端的美化后的自己,而把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时,就像鸭子划水,水面上高贵优雅,但是水面下却时时隐藏着躁动不安。

另外回到第一个主题“嫉妒”来说,你现在必须明白:其实你所看到的你所嫉妒的,也许不一定是真的,而是他人伪装后的产物。

三,恶毒

在现实中,基于社会伦理,基于他人的双眼,我们都会进行形象管理,绝大多数时候都能控制住自己的本我。而互联网的匿名就像是给了本我的一个天然屏障,让恶毒找到了一个安全的释放出口。

脏话,骂战:很明显当前的互联网环境还是没有让人更加担起责任,各种攻击,脏话,不分是非的站队都在网络上呈现。在政治性的跟帖里面站队最严重,你跟帖完后,好像永远只有两个身份除了5毛就是美狗。平时现实中大家不会说的各种不堪入目的脏话,却在互联网上肆意出现。

并且可怕的是这种恶毒还会传染,本来一个个从不骂人的人,也会被这种恶言恶语所伤害进而激怒,也加入到了这场漩涡当中。

民族主义: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民族主义举着“是中国人就转”这样的口号。在这样的口号中,其实带有一种可悲的荒谬逻辑,一种非黑即白的身份认同。这样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依然日复一日的裹挟着互联网。

无解毒剂:互联网本身呈现的就是非理性思维,所有的憎恶在互联网上更无法用理性去化解。这种恶毒只能随着时间消散,如同战争一样,战争双方要的不是和解而是置对手于死地的恶意,自损一万也要杀敌一千。

互联网不仅是将人连接起来,同样是我们各种人性的放大器,而恶毒也从来不会缺席。当恶毒与恶毒连接,只会释放更大的恶毒。

四,孤独

随着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同学朋友间会出现以下现象:大家喜欢在朋友圈,微博,QQ空间、上热闹地点赞评论,但是在现实中的聚会就冷冷清清,没有话说,甚至很多人还会拿着手机刷来刷去,仿佛周围人不存在一样,他们其实是在跟手机聚会。

在《冬吴相对论》里面,梁冬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一个饭局在形式上的解散,就是第一个人掏出了手机开始的"。我想越来越多的人也感受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我们是不是连面对面的说话都要依赖社交网络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交网络上似乎非常亲密无间,但到了现实中就好像陌生人呢?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去评论对方的目的只是想让对方也来评论关注你了呢?

果壳上有篇文章《社交网络让我们更孤独?》,谈论了社交网络上的孤独,社交网络上别人的生活看起来总是很精彩,而自己则是一个“卢瑟”。总是试图想更高人一等的人更容易受伤。

也就是说,你看到了太多太多他人的精彩,并且你还放大了他们的精彩。你没有仔细去辨别这些精彩是否经过了别人的加工,你只是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如意,通过与别人生活的对比,你感到了自己的失败。

对于拥有智慧的哲学家来说,孤独让他们锋芒毕露,他们不需要太多人际关系,孤独是他们享受的盛宴,他们从来都是思想上的王者。但对于无法脱离人际关系的我们这群凡夫俗子来说,孤独则是一把利剑,直刺心脏。哲学家已经看穿一切,不会因为别人的生活而影响到自己。是啊,因为别人的生活而让自己不幸福,仔细想想,是多么缺乏理性。我们自以为自己是理性的,而实际上又被社交网络搞得很愚蠢。

觉得自己很“卢瑟”很正常,这能让你清楚自己的位置,让你更加奋斗,但物极必反,如果自我效能感彻底被社交网络所裹挟,那也是很危险的, 你会很容易就成为你对自己的预言“一个卢瑟”。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容易被裹挟的时代。我们处于福柯“全景监狱”的升级版,在这个升级版的“全景监狱”中,我们不仅都成为了监视者,而且都成为了被更加严厉监控的囚犯。

这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时代,我们带着祖先的原始基因,还没有完全适应好环境,指数级的科技爆发就让一切面目全非了。或许我们真正完全适应社交网络,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走吧。也许未来的人会适应,但可惜的是我们这代人正好处于社交网络的开端,我们注定要承受社交网络带来的所有阵痛。

来源:创事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