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被迫疯狂储蓄

【看中国2013年09月13日讯】国人还在疯狂储蓄,世界第一的高储蓄率,对应着未来预期不明朗的结果。根据央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高位。

个人储蓄在所有储蓄中占比上升。由于季末考核时点揽储,每年3、6、9、12月个人储蓄数都较高。我们以每年6月个人储蓄存款为指标看储蓄率的上升。今年6月,个人储蓄存款为440904.07亿元人民币,占总存款1009122.27亿元的比重约43.7%;2012年6月,个人储蓄存款为385247.73亿元,占总存款908693.54亿元的42.4%;2011年6月,个人储蓄存款为336077.73亿元,占总存款803026.61亿元的41.9%;2006年6月,储蓄存款为160251.97亿元,占总存款331330.39亿元的48.4%;上溯到2000年,个人储蓄存款62842.38亿元占总存款117443.25亿元的53.5%。事实上,各年比重从45%左右到55%左右,总体上储蓄存款较高。简言之,国民爱储蓄是一以贯之的,毫不动摇的。

要警惕的是,2002年、2011年两年,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在《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的各项存款一栏中,2002年以后没有财政存款等区分,一直到2011年后才有单位存款、个人存款的区分。正是在2002年以后,才有金融学家质疑,财政与企业储蓄占国民总储蓄的70%左右,政府与企业财富大增,但国民个人财富并未随之上升。直到2011年以后,再次出现了个人存款一栏,我们只能参照财政收入占DGP的比例等相关数据推测,从2002年到2011年,个人存款有可能占比在40%以下。换句话说,与政府、企业储蓄的增长率比,居民储蓄增长并不算快。

随后居民存款上升,近两年个人储蓄存款增长加快必然导致广义货币上升,今年6月广义货币高达1054403.69亿元,其中单位定期存款150519.93亿元,为个人储蓄存款的34.2%,贡献不算太大。在外汇占款下降后,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储蓄,维持了较高的广义货币水平。

国民爱储蓄的原因很多,从房价上升、社会保障不足、人口红利消失到性别失衡导致男性家庭储蓄率上升以便竞争儿媳妇等理论不一而足,所有这些理论都说明国民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因此进行强迫性、竞争性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强迫性储蓄并不会因为负利率而下降,在2009年前后实际负利率期间,我国的储蓄并没有因此大幅下降,因为几个月的储蓄下降而得出的存款大搬家,事后看来都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事实上,按照魏尚进先生的研究,1990年,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只有16.2%,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其可支配收入的30.2%。中国人储蓄的热情,超过了最爱储蓄的日本人。

疯狂储蓄源于未来的不确定,以及稀缺资源价格的大幅上升,和资产品价格的大幅上升。房地产是资产品的典型例证,而稀缺资源则主要是医疗、教育等,根据冯彦明、李翠 《中国居民高储蓄率根源的实证分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育、医疗、住房,这三者支出占总收入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储蓄率上升6.37%;社会保障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储蓄率下降8.06%个百分点。不可思议的是,基尼系数越大、贫富差距越大,贫富双方越倾向于储蓄。基尼系数每变动一个单位,居民储蓄率随之变动5.12%。贫困者储蓄为未来保障,而高收入阶层怕露富不敢消费。虽然个人存款总量上升,但增速下降,有可能说明高收入阶层不再把储蓄作为主要渠道。

高储蓄率造成的后果就是,或者国内高消费、高投资,或者大量出口,如果出口下行消费起不来,唯一的用途就是进行大量投资,这正是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

由于未来不确定性难以削弱,高储蓄率还将持续,我们将见证新一轮投资热潮,不是政府,就是企业,我们希望为自己负责的民企随着经济向好,投资能够回暖。否则,未来庞大的居民储蓄一旦落空,后果将比强迫性储蓄更疯狂。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叶檀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