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曾经的那些风俗习惯日益远去(10)(组图)

 2013-09-12 14:2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看中国2013年09月12日讯】曾经的那些中国传统风俗习惯:

八十一、宋‧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捶丸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八十三、明‧妇女踢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放纸鸢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八十五、清‧打陀罗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陀罗者,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此指在平地打陀罗也。

八十六、汉‧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八十七、唐‧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八十八、汉‧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阳画像石中有长袖舞女在五个杯上舞蹈之状;荥阳出土汉代陶楼所绘人物中,亦有长袖舞女在五个覆杯上舞蹈的形象。这些可视形象证实: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八十九、唐‧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九十、宋‧瓦子内说书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者,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所谓‘四家数’即对曲艺说话的分类:小说、讲史、谈经、诨话。银字儿指演出前先吹银字管乐而得名。烟粉指烟花、爱情故事;灵怪指神鬼故事;说诨经指滑稽说唱。

来源:网文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