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心(组图)
【看中国2013年08月26日讯】唐代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讲了一种叫蝜蝂的虫子。每当爬行时,不管遇见什么,它都尽量驮在背上。不仅如此,蝜蝂还拚命往高处爬,所以要么累死,要么摔死。
柳公笔法入木三分。蝜蝂之可悲,在于无休止地攫取,不自量力攀高,其寓义令人深省。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假如蝜蝂能体会这层意思,结局一定不会如此悲惨,可惜一切只是“假如”。
当然,蝜蝂不过是纯虚构的一类爬虫。问题是,拥有星球上最高智商的人类,又有多少能真正开窍?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心不足蛇吞象”,吞不下又不愿吐,那只会撑破肚皮。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太多的人,被名缰利索紧捆着。他们一刻不停地追逐,旧愿刚了,新愿即来,整天得陇望蜀。很显然,欲望不可能完全满足,若一味强求,必定徒生烦恼。人们追求名利,原本是为了快乐;可许多人却由于名利,反而丧失了原本的快乐。这正是人生的一个怪圈。
可见,知足之心是多么重要。毕竟“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我们何必求得太多?更何况,再多的钱财,再高的权位,终将随身命消逝,又何必像蝜蝂那样死命地将自己往死里送?
或许有人说,我也不想太拚命,当真不在乎物质与享乐,可名利是成功的标志,因而就放不下。毫无疑问,名利带来做人的荣耀,自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成功与名利却不能划等号。从追求幸福的原点出发,人需要名利,却不可惟求名利。过分贪图容易急火攻心,乃至走火入魔。古往今来,多少人穷尽一生心力,终于抵达本以为成功的目的地,等蓦然回首,才知道幸福不在此处……
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究竟算成功,还是失败?
怀知足心,便是拒绝此类生活,拒绝一头扎进名利场,最终却被名利所困的一辈子。名利虽然也会在一定程度给人以快乐,但无限膨胀的名利欲却只能让人痛苦。因为那是无法填满的胃口。所以古人讲知足常乐。一个人,在功名利禄方面可以不那么成功,但应该尽可能快乐。知足便是将快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快乐的元素,是所有人都不缺的。明朝有位教书先生胡九韶,家境贫寒,却每日焚香九拜,感谢上苍赐福。妻子百思不解,便问:“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么可算享清福?”只听他回答:“一则生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事兵祸;二则平日有衣有食,不致受冻挨饿;三则家人无病无灾,牢中没有囚犯。”
按照通常的眼光,胡九韶与名利沾不上边,也根本算不上成功,可他照样快乐。他的快乐,来自比较的视角。一个人的境况再不好,却仍有更不好的情形。有一句话很精辟,当哭泣没鞋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还没有脚。因此,“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同样的处境,我们只要转一个身,看到的将是别样的场景。
心存知足,实质是珍惜眼前的东西。我们别老想着自己缺什么,而应多想已经拥有哪些。如果不珍惜,眼前的也会离我们而去。亚里士多德将免于灾祸,定义为幸福的两项标准之一。免于灾祸,就是看重当下的福份。好比生命和健康,是每个人的最大财富,可大家平时总将之忽略,直到即将失去的那一刻。所以,大难不死、大病初愈会让人倍感幸福,因为这是好不容易捡回来的福份。反之,不知足而贪求份外的东西,极易误入歧途,以至带来本不该有的灾祸。
那么,拥有一颗知足心,是否意味着安于现状?
这里要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另一项标准:积极的活动。人生应知足,但不能没有价值。惟有将快乐与价值连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因此,知足心绝不排斥进取与奋斗,并且亟需“积极的活动”让内心更加充盈。然而,进取毕竟难以一路坦途,必须有承受曲折和失败的心理,故在奋进中应保持豁达。当有条件前行时,我们要努力跨出一步;倘若无机会攀登,不妨暂且停留。人生在世,总伴随着不如意,纵然你想走得更远,却已没有可能,又何不想想那些落在你身后的人?
事实上,每个人的今天都是命运的恩赐。它一旦被剥夺,再想回到眼前,就难上加难。而痛苦和烦恼,说到底不是外界带给我们的,它由主观认知所决定。心存知足,是让人懂得,不变的当下就是一种难得。知足心态下的追求,成固可喜,不成亦欣然。可见,在一个以成败论英雄的功利社会,知足心是解放心灵的大智慧。
“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幸福不幸福,就在一念之差。但仙境中的知足心,同样还有层次的区别。高品质的知足心,是在知足中知不足——对名利知足,当止步时须歇脚,以此让人生轻装上阵;对修为知不足,当磨砺处莫住手,以此不断丰富生命的内涵。可以说,这是将外向的进取与内在的超越平衡起来,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可进可驻也可退,却始终不失快乐的心境,始终享有创造价值的自由。如此人生,不正是莫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