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北京查处外国公司 不敢动罪魁祸首

【看中国2013年08月14日讯】(看中国记者谢嘉玲编译报道)据《法新社》8月14日(周三)报道,许多外国药品公司和婴儿配方奶公司在最近几周遭到中国监管机构的调查,但分析师们说,他们已成为疏导消费者对高昂的价格和安全恐慌而愤怒的便利的替罪羊。

分析师们说,中国国内的公司-国有企业或是有背景的公司,是在围绕巨大而丰厚的市场一连串丑闻背后主要的元凶。

在上海的中国市场研究集团董事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对法新社表示,“他们去追查高调的外国公司,因为这些公司更好对付。”

对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GSK)的调查受到最广泛的宣传,已经看到自7月初以来至少有20人被捕。

据官方媒体报道,法国的赛诺菲(Sanofi)贿赂了500多名医生也正在被调查,而在涉及操纵价格的一系列调查名单上,读起来就像一个全球性大制药公司的“名人榜”。他们包括德国的默克公司(Merck)和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瑞士的诺华公司(Novartis)及美国的百特(Baxter)。

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是世界上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商,该公司上周表示,在继葛兰素史克受到腐败调查后,官员们也到了诺和诺德公司。

上周,中国指责6家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的制造商操纵价格,开出了超过1亿美元的罚单,其中包括新西兰的恒天然公司(Fonterra)。这家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公司本月早些时候出现了肉毒杆菌污染事件。

受到处罚的还有美国的美赞臣(Mead Johnson)和雅培(Abbott),法国达能(Danone)的子公司多美滋(Dumex),荷兰皇家FrieslandCampina在中国的分支和中国的合生元(Biostime)。

雷小山说,当局的这次打压行动部分是回应公众对外国商品价格高企的懊恼,由于中国消费者往往不信任本地的产品而蜂拥转向外国产品。

“首先,他们是针对行业”,他说。 “在制药业和婴儿配方奶粉行业,价格过高已经很多年了。”

但当局已经展示他们不愿意对国内企业采取行动,这些企业的名声已遭受反复的丑闻重创,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杀害了6名婴儿,造成30万人生病。

特别是对国外配方婴儿奶的需求如此之高,非正式进口商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其采购已经让从英国到澳大利亚的货架缺货,有时迫使零售商限量销售。

尽管近几十年来中国进行了市场改革,中国政府仍然拥有许多大型的中国公司,或是与之有重大利害关系。即使是在私营部门,企业往往与政府官员-国家级和地方级别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银冠资产管理机构(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师Patrick Chovanec 说,“要去调查一家中国的公司,风险会更高 - 尤其是如果它是一家国有企业,它可能有着显著的权力或关系背景。”

但他说,为价格垄断去针对外国公司,当局正在追逐错误的罪魁祸首,这不能解决驱使消费者们关注的安全丑闻的核心问题。

他说,“用中国的话说,这是‘杀鸡骇猴’,但问题是,猴子不是鸡,在这里不能确认那些猴子会被吓到。”

“如果你是一家中国的公司,你看到这些,你知道为什么很难去调查中国的公司,你也可能从对外国公司的打击中真正的受益。”

在葛兰素史克公司面临的指控- 给医生、医院和管理人员提供非法资金以提高自己的销售,他补充说:“最坏的违规者当然是中国的公司。”

北京对外经济经贸大学副教授John Gong说,批评进口婴儿奶粉的价格,有时该价格是其本国市场的两倍,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他质疑国家发改委对6家婴儿配方奶公司的处罚,他们有能力操纵一个多样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吗。他说,“我自己的计算表明这最多是一个边缘性的案子。”

中国政府坚拒否认在处理上存在偏见的指责,中国商务部坚称北京没有专门针对外国公司。它在一份声明中称,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

但分析师们表示,中国国内的制药和食品制造企业不大可能会在近期面临监管方面强加给他们的外国竞争对手的这类挑战。

点击看原文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