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心(图)

【看中国2013年07月27日讯】平衡是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说到平衡,我的脑海时常会浮现出一架天平,左右两个托盘恰好停在一条水平线上。将平衡的概念应用于人的心理,恐怕为中国人所独创,而这需归结于我们数千年来阴阳对立、盈亏转换的文化基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智言慧语揭示了祸福相依相生的关系。当持这样的认知,人们在面对得失、成败、荣辱时,就不会大喜大悲,也不易怨天尤人,更能实现内心的平稳与和谐。

但人之不如意是必然存在的。无论对事业、对生活,还是对自己、对家人,谁都有或多或少的期望。期望与现实又总有差距,尤其是看到别人的境况较好,相对地多占了“便宜”,心理更容易失衡,于是不免伤感、愤懑。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许多疾病与心理不平衡有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结,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故医病先医心。怀平衡心,就是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克服因心态失衡所导致的不良情绪,从而使精神愉悦,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探究人心的不平衡,自然有多种因素,但根源还是自己设立的参照系。我们生活在世界上,若总往好处比、往高处看,心理难免会失落。而好与坏、高与低是相对的,好的有更好,坏的也有更坏,一味向上攀比,只能无端地增添人的挫败感。事实上,同样一件事就看你怎么看,半杯水对悲观者来说,只剩下了一半;对乐观者来说,则还有半杯。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应该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因此遇到困难和厄运,运用一下反向心理调节,能让心态平衡。其实好与坏在一念之间,关键是如何比较。当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么作为视觉正常的人,每天能见到日月星辰、山水风光、亲人朋友,不都是一种福气?故心平则气和,只要善于调整期望,不苛求生活中的完美,即使眼前境况欠理想,可相比更不好的情形,现今的不好又是相对而言的好。

怀平衡心,贵在明了得与失的相辅相成。《易经》旅卦爻辞曰:“射雉一矢亡,终以偿命。”射杀雉鸟与损失弓箭,这一得一失不可分割。世上没有不要本钱的买卖,想获取什么,首先应该付出点什么。所以不要嫉妒别人的风光,因为他们也是以代价换来的,在其背后同样有着艰辛与苦痛。而我们没有达到别人的高度,自然有机遇成分,但更多地也许是对自己太过牵就、纵容,以致在别人爬坡的时候无所事事。凡事先有因、后有果,与其为结果的差异而心态失衡,不如反躬自求,对结果到来之前的过程负责,对自己的付出和耕耘负责。若如此,我们就会理性看待得失,更能做一个心态平衡的明白人。

当然,现实不总是那么公平,人的许多付出未有对等回报,甚至耕耘一场却颗粒无收。在此时,保持平衡心更显重要。佛家讲求随缘,“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不可能都顺风顺水,所以做事不可太勉强,需因时制宜、因势利导。这好比人根据天气的冷暖变化而相应增减衣服,以便衣着舒适。换个角度讲,人生不能只想着做加法,许多时候应善于做减法。曾读一则故事,禅师问:“烧开水发现柴不够,该怎么办?”弟子们各执一辞,要么上山捡柴,要么花钱买柴,要么向邻舍借柴,但无一例外都在柴上做加法。只听禅师说:“为何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是啊,人生有取有舍,做减法就是给自己松绑,丢开那些苦求不得的功利,放下徒使心态失衡的包袱。当行路陷入某一个死角,也许后退一步,便能让视野开阔;当成事的机缘不到,也许随遇而安,反等来了新的机会。总之,学会做减法,能够让心灵轻装上阵,它不仅使人少了许多纠结,而且经常因为放弃一棵树木,最终赢得了一整片森林。

应该看到,平衡心不是逆来顺受之心。让心态平衡,目的是不在已经发生的事上空耗时间,而使自己能平和地走向未来。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沉溺其中那是跟自己过不去,但平衡心又绝非听天由命。北宋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他晚年《自题金山画像》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是苏东坡三次被贬谪的地方,在人生的低谷之中,他躬耕自养、诗文自娱,展现了进退自如、怡然自乐的胸襟。而正因心平气定,政治失意、生活困顿的谪居生涯反成就了苏东坡,使他在寂寞中不仅实现了艺术才情的升华,并且铸造出具有卓绝精神与超然风范的独特人格。毫无疑问,逆境里的苏东坡没有自怨自艾,他迅速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便重新开始人生的积极创造。可见,怀平衡心的实质,是建构起有着良好调节机制的心灵空间。只要心态平衡了,我们的烦恼就会少许多,遇事也将愈加淡定,更能在潮起潮落中宠辱不惊,坦然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本文留言

作者佳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