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宗教:儒家圣殿(组图)

【看中国2013年07月15日讯】北京故宫是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明、清两代的皇宫。当时,它叫紫禁城,又名大内,是“真龙天子”--皇帝号令天下、称孤道寡的地方,平民百姓不得靠近半步。

今天,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世界现吁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正以它雄阔、恢宏、磅礴的气势,瑰丽、辉煌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的宫廷史迹陈列和极其丰富的历代文物珍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成为举世瞩目、令人神往的艺术圣殿。

步入故宫,游人无不为那昔日皇宫所独具的艺术神韵和赫赫帝王之气所感染。那沉沉的殿海,那漫漫的宫墙,那深深的甬路,那幽幽的庭院,那威仪天下的金銮宝殿,那太后听政的玉座珠帘,…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然而,又有谁会想到,在这满眼的辉煌和诗意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世界与你同在,那就是遍布宫禁的大大小小数十处神殿佛堂。在那里,端坐着被帝后们恭谨供奉的各路神祇,折射出我们的先人对天地神明、圣贤祖宗的一如既往的高涨热情与虔诚。


雨花阁一层内中央佛龛


梵华楼二层明间内景


养心殿西暖阁小佛堂内景 刘志岗 摄影

故宫里的神殿佛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齐全,可说是儒、道、释“三教”并吁,圣人、天尊、佛祖同在。此外,一些所谓民间俗神和清代满族人所特有的萨满祭祀,也都占有一席之地。紫禁城里的神佛世界,堪称“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毕集,神势浩大,蔚为壮观。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一种道德哲学。而这种“礼”又规定了对天地、祖先、社稷、山川、古代帝王、古代圣贤等的祭祀活动,是封建帝王日常必做的功课,马虎不得。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祀”指的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别的官方祠神文化活动。而老北京的“九坛八庙”,就是明清时期由皇帝倡立和亲祀的最高级别的官方神祠。

八庙中的奉先殿、传心殿在紫禁城内。前者祭祖,后者祭古帝王。另外宫内的祀孔处、斋宫亦属儒教内容,现一并介绍如下。

奉先殿--皇帝宫内祭祖场所

奉先殿即内太庙,位于干清门广场东端景运门外,是明清皇帝在宫内祭祖的场所。古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特别是皇帝的祭祖活动,属于上古五礼之首--吉礼中的“大祀”。何况周礼明确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外东南隅的太庙和宫内,明初营建北京城时,与皇宫同时建造。

奉先殿为“工”字殿形式,前、后两重殿堂由中间的穿堂连为一体。前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为最高级别的殿顶规制。殿内原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清制,凡朔望(每月的初一、十五)、万寿圣节(皇帝、皇太后生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及国有大庆等,祭于前殿。

后殿面阔九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奉列圣列后神牌,为同堂异室规制。每室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衣架),前设供案、灯檠。清制,凡遇列圣圣诞、列圣列后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令节,于此致祭;凡遇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告祭于后殿。

据《钦定总管内务府则例》记载,每年在前殿大祭有26次,在后殿致祭有33次。这样,不算不定期的临时性的告祭,已有59次之多。一年到头,皇帝出出入入奉先殿,也够忙乎的了。

明清皇帝祭祖分为时享、荐新、祫祭、禘祭几种。

时享即四时之享,于每年春、夏、秋、冬的第一个月(孟月),由皇帝亲行(有时也遣大臣恭代)的祭祖活动。所谓“因时变,致孝思,故备三牲黍稷品物以祭”,故名时享。此外,年终也要祭祀一次,称“蜡祭”,后亦被归入时享之列,“四时之享”遂为一年五次。祭祀时,每对帝后神御前供设登二(实以太羹)、铏二(实以和羹)、笾、豆各十二(笾分别实以形盐、稿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糗饵、粉糍,豆分别实以韭菹、醯醢、菁俎、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胉、糁食)簠、簋各二(簠实以黍、稷,簋实以稻、粱);并通设酒尊九、金爵十七、瓷爵三十四,甚是齐整。

荐新是于每月的初一日向祖宗祭献新鲜时令食品的礼仪。明代由太常寺卿主祭,清代由内务府掌仪司供其事。各庙(一对帝后为一庙)共设羊一,豕一,笾、豆各八,簠、簋、登、铏各二,酒尊三,以及常馔鹅羹饭。

其每月荐新食品规定得很具体,明、清亦有不同,以清代为例:

正月--鲤鱼、青韭、鸭卵;
二月--莴苣菜、菠菜、小葱、芹菜、花鳜鱼;
三月--黄瓜、蒌蒿菜、芸薹菜、茼蒿菜、水萝卜;

四月--樱桃、茄子、雏鸡;
五月--杏、李、蕨菜、香瓜子、鹅、桃、桑葚儿;
六月--杜梨、西瓜、葡萄、苹果;
七月--梨、莲子、菱、榛仁、藕、野鸡;
八月--山药、栗实、野鸭;
九月--柿、雁;
十月--松仁、软枣、蘑菇、木耳;
十一月--银鱼、鹿肉;
十二月--蓼芽、绿豆芽、兔、鲟鳇鱼、其豌豆、大麦、文官果。

此外,若临时奉旨特荐新品,则派遣内监贡献行礼。此外,清帝每年到木兰围场打猎,凡是亲自射获之鹿、獐等,必及时驿传至京,荐新于奉先殿。清帝尊祖之悃诚,于此可见一斑。

祫祭即集合皇帝远近祖先的神祖(牌位)于太庙合祭。古时五年一祫祭,汉代三年一祫祭。明清一般于岁暮举行,也有春秋两祭的。祫祭所用礼器、供品,较时享略有增加。

禘祭是祭祀始祖、远祖的礼仪。如清代立国后追封的太祖之前的肇、兴、景、显四祖。明代无法考知始祖是谁,故明前期无此礼。后嘉靖时始议行,祭祀时设虚位,称皇初祖。

唐代以后,还有所谓“配飨”的制度,即祭祖时,以功臣祔祭于祖庙。明初曾以徐达、常遇春等12位开国功臣配飨。清代据《燕都丛考》记载,配飨文武并福晋(满族称亲王、郡王等的妻子)共有26人(其中福晋3人),此不备录。至于具体的祭祀仪程,纯属繁文缛节,啰嗦得很,此不赘述。

奉先殿现建筑完好,内部陈设已无吁。原为钟表陈列馆,现正整修,拟改它用。

传心殿--具帝王庙、孔庙功用

传心殿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东,面南五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是宫内祭祀三皇五帝及孔子的场所,兼具帝王庙、孔庙二者功用。对古代有德帝王的祭祀,是官方祠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一般归入吉礼中的中祀。“三皇继天立极,功在万世”,故后世帝王为“明正统之有自”,多建庙祀祭,并择历代贤明之君主从祀。

紫禁城内的传心殿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四年,其正中礼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南向。东有周公,西有孔子。祭器与帝王庙相同,太子春秋会讲,派遣大学士先行祭告,祭传心殿自此开始。每月朔望遣太常寺卿供酒果、上香。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均曾亲诣传心殿行礼,后不复实行。今该殿建筑完好,内部原状无吁。

紫禁城内其他祀孔处

祀孔处位于干清宫东庑南端,仅一间面积。内供孔子及诸先贤先儒神位,悬乾隆御笔“与天地参”匾。清制中每岁元旦皇帝至此行礼。其西邻为皇子、皇孙读书的上书房。皇子、皇孙六岁入上书房读书时,也要先到祀孔处孔子神位前行礼。众所周知,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已成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的化身和象征。历代统治者都争相推崇孔子,并逐步把他捧上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至高神坛,祭孔活动遂成为官方祠神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明清两代,除按“左庙右学”之制,在京城太学(即国子监)之东建有孔庙,并由皇帝春秋两次亲往致祭外,全国各地的府、州、县学也都奉诏建有孔庙,并规定由各地方长官亲自主持春秋两次祭典活动。此外,每遇大事,皇帝还要亲自或遣官恭代去孔子老家山东曲阜的孔庙致祭。孔子礼遇之隆可见一斑。紫禁城内的祀孔处虽面积不大,但级别不低,风光不差。来祭献的,不是九五之尊,就是凤子龙孙,可谓荣显已极,宠渥有加。今祀孔处原状无吁,已成青铜器馆之一隅。

斋宫位于东六宫南,清雍正九年建,是自那以后清帝每年大祀前在宫内斋戒的地方。应属于儒家圣殿的附属性建筑。《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每当南郊、北郊及祈谷、常雩等大祀,皇帝斋戒于斋宫。

南郊,即每年冬至日皇帝到位于都城南郊的“圜丘”--天坛祭天。
北郊,即每年夏至日皇帝到位于都城北郊的“方泽”--地坛祭地。
祈谷,每年孟春上辛日皇帝在天坛内大祀殿(今祈年殿)祭祀谷神,祈祷丰收。
常雩,雩是求雨的祭祀。明代四月大雩,清代仲夏而雩,均于天坛内举行。明代于圜丘东建有崇雩坛,清代则于圜丘行雩祭礼。

这些都是皇帝亲行的重大祭祀活动,属于吉礼中的大祀。所以,虽贵为天子,但在天父地母面前,也不得不屈尊俯就,按古礼规定于大祀前离开皇宫,到位于所祭坛庙内的斋宫斋宿数日,以整洁身心,恭谨俟祭。

具体斋宿时间,各朝有所不同。明初定大祀斋戒三日,清沿明制。这期间,皇帝只身居宿斋宫,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近妃嫔,不理刑名、丧事,专心致志地斋心静虑,准备祀典。对于养尊处优、专横任性惯了的皇帝来说,这三天无异于关禁闭,当然不堪忍受。所以斋戒的规定地因时因人而异,有所松动。雍正九年于紫禁城内建斋宫。从那时起,清帝祀前斋戒便改在宫内进行,并美其名曰“致内斋”;而只在祀典前四五个小时才到坛庙内的斋宫去做个样子,名之曰“致外斋”。这样一来,严格意义上的斋戒名吁实亡,坛庙中的斋宫也变成皇帝祭前的临时休息室了。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分工明确,各寻方便。今斋宫建筑完好,内部原状无吁。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