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发财就不该当公务员

【看中国2013年07月15日讯】认为自己收入高过应得的童鞋请举手。怎么一个也没有?这就对了,这才符合人性嘛。所以,当有人说自己收入低,太正常了。《人民论坛》日前刊登一组文章,称“低薪和繁重工作引发部分公务员心理失衡”。其中,兰州大学副教授尚虎平认为:“公务员原本具有更大的人力资本”,“按照目前公务员的工资奖金水平,大多数地区、大多数部门的公务员工资奖金提升80%-100%比较合理”!

那些在民企外企的童鞋该泪奔了。年景好时,大部分人能加几个百分点的薪水就不错了,只有表现优异者涨幅才能上两位数。期望薪水一年翻番?想数钱数到自然醒吧。

为什么很难见到私营部门某个行业的人集体跳出来说自己压力大、收入低、要加薪?因为这些行业是高度市场化的,其薪酬水平乃是由竞争决定。老板竞争厉害,薪酬就上升;雇员竞争厉害了,薪酬就下降。市场是非人格化的,你能喊给谁听?要是你认为自己的贡献被低估了,可以找老板谈,也可以另谋高就,行胜于言。

公职人员就不一样了,很难有客观的标准衡量他们的贡献。怎么办?听凭他们感觉压力大就压力大了,感觉收入低就收入低了?这不科学。没有对照组,压力大小、收入高低何从谈起?合适的对照组只能是私营部门的类似职位,看能力与学历相当的人在私营部门收入多少,然后令公职人员的收入也与之相当或稍低。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以私营部门雇员的收入来衡量,目前公职人员的收入并不低。企业付出的用工成本,在扣除最高可达四五成的社保税与个税后,才能成为员工的实收。而公务员收入的潜规则是基本工资纳税、津贴补贴不纳税,惯例上是做低前者、做高后者;公务员也不用缴纳社保,退休后由财政发放比企退员工高几倍的退休金。谁赢了里子?至于医疗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待遇,更是令私企员工望尘莫及。有个“工资基本不动”的段子说什么来着?说谁来着?

有两个硬证据。第一是求职录取比例。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1369657人,平均每65.6人录取一人,其中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某科员职位以9411∶1位列第一,可谓万里挑一。怎么没见这些人以同样的热情涌向私营部门呢?哪怕是世界五百强的外企,也很难见到这样火爆的求职场面吧?这些人难道不知道基层公务员的名义工资并不高吗?问题是他们更看重编制的含金量,他们愿意来。

第二是离职率流动率。2006-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仅255人辞职,每年仅51人。2008年中国有659.7万公务员,河北省人口为总人口的5.36%,假设河北省公务员占比与此相当,则河北省公务员人数为35万多,每年离职率仅为0.014%。根据前程无忧的调查,2012年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6.7%。公职人员流动性比企业员工低三个数量级,他们愿意留。

日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四川某副镇长因收入低压力大而辞职之事,之所以成为新闻,就因为这样的事儿太少了,太吸引眼球了。如果据此认为基层公务员相对于私营部门员工收入更低、压力更大,大错特错。

既然大家更愿当公务员,当了更愿留下来,本身就意味着公务员收入相对于私营部门高了,意味着人力资源配置的扭曲。连硕士博士都来争环卫工人和城管的编制,说明激励机制出了问题,财富收入分配更有利于公职人员而非私营员工。如果再给公务员工资翻番,无异是刺激更多更优秀的人报考公务员,让人力资源配置更加扭曲,让收入分配结构更加恶化。

一个尊重创造的社会,最优秀的分子应该去创业去创新,去企业部门创造财富,而不是待在政府部门做事务性工作。这就必须在激励机制上向这方面调整。

首先,公务员收入水平应该不高于企业部门。在《人民论坛》同一组文章中,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仙芝指出,全球清廉指数排名第4、第5与第7的瑞典、新加坡与挪威,他们的公务员工资分别相当社会平均工资的96%、85%-88%与99%,均比企业部门要低一些,养廉不靠高薪。那些认为自己具有“更高人力资本”的公务员,想发财就去企业。

其次,应该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的“新两个凡是”,大事缩减行政审批与微观管理。这意味着要减少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的规模与权力。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吃财政饭的,节省民力;二是给经济与社会松绑。撤销了粮食部,大家反而吃饱了饭;撤销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国反而成了世界工厂。最优秀的人应去创业,而不应给创业使绊子。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陈斌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