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心(图)

【看中国2013年07月14日讯】《圣经·新约》有一则记载,一群人捉住一女子,问耶酥:“她犯了罪,按律法应用石头打死她,你说该怎么办?”耶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那些人全愣了,于是从老到少一个个都走开了。 

耶酥之答剑走偏锋,出乎所料又直指人心。谴责和惩罚别人容易,但应先反躬自省,看自己是否够格。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怀自省心,就是经常权衡、度量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好比一面镜子,从中照出自我的体貌形态,并真切感知本人的欠缺。自省即自醒,仅仅存此一念,向耶酥提问的那群人便多了一分明白,对他人的过错也多了一分宽恕。

要认识真正的自己是困难的。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多数人容易放大自身优点,却忽略存在的不足。当与人发生矛盾纠纷,往往一古脑儿指责对方;即使明知理亏有错,也避重就轻,强调客观原因,以为自己开脱。总之,一个人轻易就能找出别人的缺点,可对自我的毛病总存着盲点,潜意识中有选择性“失明”的倾向。所以自省是对人之常态的超越,需要给自己挑刺的勇气。特别是位高权重者,通常被溢美之词包围,更难自我剖析。但只要是人,都会出错。若不挑刺,刺终究搁在那,不可能不为人所知。怀自省心,是睁眼直面自我,“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它展示了一种敢于否定自我的器量,从而避免了做人的盲目。

自省让人知过,但知过不是目的本身,知过的意义在改过。假如找出一堆问题,却听之任之,这并非真正的自省,反而是自我纵容,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怀自省心,关键是对症下药,竭力弥补自身短处、陋处。人生最大的对手其实是自己,即使要战胜别人,我们首先需战胜的,也是本人的软肋。反躬自省,便是与自己的惰性、惯性、劣根性较劲。只有克服它们,才能撞开挡在头顶上的“天花板”,实现对自身的跨越。当然,改造自我有一个过程,有些问题短期难以完全解决,但停止向错误的方向行走,便是一种进步,它至少为开辟正确方向提供了可能。

怀自省心,不仅需自我批评,更是在反思中提炼智慧。人一辈子不管再聪明,都会跌跟斗,要紧的是不重复跌类似的跟斗。自省意味着总结教训,在过去的跟斗中体悟,使跌打滚爬成为人生有益的学费。同样,面对成功也应自省。一路高歌猛进,仍有可改进之处。何况顺风顺水易让人忘乎所以,忽略一些本该注意的细节,以致酿成大错。可见,自省既是逆境中的吃堑长智,又是顺境中的防微杜渐,它使我们举一反三,保持清醒和睿智,牢牢地抓住命运的主动权。

高明的自省,不限于聚焦自身,还善于从别人那儿“取经”。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一个人的境界差别,与他确立的参照系紧密相关。遇有德有才之人,若能在对比中感知差距,引导自己修身,那必将离贤者越来越近。对于别人的错误,假如自我警觉,在借镜中力戒,就能避免无谓的折腾。我们只有从别人的教训中自省,将人家的伤口当成自己的苦痛,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开窍,也更能将今后的路走正、将脚跟站稳。

也许有人会问,勤于自省是否活得太累?像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确非常人所能及,但自省发自本意,而非被迫。当它成为修养的一种习惯,就同平日起居洗漱那般自然。怀自省心,实质是对身心进行自我诊疗,以免在熙熙攘攘的社会中迷失。唐代孙思邈曾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根据医学理论,人群的健康状态分健康未病态、欲病未病态、已病未传态三种。高明的医家富有远见,对未病者劝导养生,对欲病者预先施治,对已病者及早诊疗,波澜不惊地化解病邪。这可谓《黄帝内经》“治未病”的要义,自省完全契合此中道理。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的健康者和患病者所占比例不足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即“亚健康”阶段。若从处世行事着眼,许多人不也是“亚健康”?怀自省心,就像健康体检和日常诊疗,可以防隐患为显患,防小患成大患,不正是做人长久之道?从更深的层次看,自省体现了人生另一维度的进取方向。每个人都是无尽的矿藏,而最终能挖掘多少,取决于自身。内求于心的自省,恰是对这一矿藏的不懈开发。如果说贪图外物终有尽头,过度则急火攻心,极易使心态失衡,自省的追求却没有止境,它促使内涵提升与人格完善,让人更有行藏在我的胸怀。怀自省心,“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虽不一定带来很大的功利,但自我实现的充实与精神世界的和谐,怎是一般功利所能比拟,不又是做人更有价值的功利?

本文留言

作者佳桐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