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重症病人一样对待中国经济
【看中国2013年07月11日讯】现在对中国经济弥漫着悲观情绪,许多研究报告甚至认为,很快中国经济增速将触及6%,离过去十年约10%的增长平台相去遥远。在2013年上半年的宏观数据出台之后,悲观情绪可能将更为放大,A股市场指数的每况愈下,就折射了这种预期。但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增长急剧失速暂时还不会发生,结构转型仍有很大的斡旋余地。
做出如此判断的原因在于:
一是外部世界经济增长在好转。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接近3%,将比今年更为强劲。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领先全球,在能源、信息电子、生物工程、先进制造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美国经济看起来似乎重新走入了类似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那样的景气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那次十年景气中,美国出现了IBM、微软、英特尔、甲骨文、苹果等一系列伟大企业,而现在,一批将引领未来的新兴企业也正在悄然孕育之中。
同时,欧元区在逐步摆脱衰退,日本经济也将持续复苏。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外部经济环境将稳定向好,而中国经济周期、通胀周期和全球经济尤其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同步性,因此欧美经济趋好将对中国经济有着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我国内部改革未到痛下决心时。今年下半年,城镇化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应该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毕竟这些决定了未来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大框架。李克强总理曾说,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要困难。因此短期内,尽管不以GDP增速的高下论英雄,但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仍是主题。这通常意味着改革总是先易后难,先优化增量,后改革存量。环保、医疗、消费、信息电子、计算机等短板或具有创新活力的行业,可能会出现零星的增长点,但要对地方政府、房地产、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调整的时点可能尚未到来。若非债务如山,国企困窘,上下齐心厉行改革仍是困难的。
外有趋好的大环境,内有未到尖峰时刻的调整,这恐怕意味着今明两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增速平稳和效益低下。增速平稳是经济运行并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或硬着陆;效益低下是政府财税、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增长都十分迟缓。这种矛盾反映出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堪忧,也意味着离触动存量的改革日益临近。
是什么导致了当下中国经济的困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反思次贷危机后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政策。2009年,我曾明确指出,因经济刺激力度过大和方式不当,中国经济增长将迅速V形反转,同时也指出需要对刺激方案进行谨慎的后评估,从中学习成败得失。现在回顾起来,花钱买经济增速殊为不智,顺应危机进行结构改革被大大耽误。这使得从现在到2020年,积欠问题都需逐步清算,要维持7%的增速和实现居民收入倍增,何其艰难!
那么,何时中国经济增长急剧会失速?何时下决心触及存量改革,何时增长速度就难保。这些存量改革至少包括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去产能化,对农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这些效率低下的非贸易部门加速开放的改革等。盘活财政货币存量,很大程度上,就是迫使长期大量低效甚至无效占用资源的地方政府和国企,收缩自身规模,释放其占据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资源的进程。这一轮改革比1994~2003年的十年改革更错综复杂,绝非快刀斩乱麻式的硬干蛮干就能解决问题。
因此,今明两年中国很可能维持增速平稳效益低下的局面,对待中国经济应像对待重症监护的病人,既谨慎地使用输氧输血措施,以优化增量培育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力;同时又精心制定综合手术方案,以触动存量的多批次改革保证肌体的再生功能。在我看来,短期相机抉择的宽松政策,以及中长期坚定的改革政策,都十分必要,短期输血输氧不能停,少弄“钱荒”那样的出其不意;长期不回避进行手术治疗。治理地方债务和国企泛滥不手软,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大约就是改革大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步步谨慎步步为营的意思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