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一个多余且虚伪的节日(图)
刚才去国内网站闲逛,看到一则消息:“全国各地欢庆六一儿童节”。看到这几个字俺心里一惊,心头发酸:这年头,政府居然还有脸庆祝这个节日?该不会又是某地小学生在风里雨里或烈日暴晒下苦苦等待某个领导同志检阅吧?该不会又有某个校长在节日期间带几个小学女生去开房吧?该不会又有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把女生关进办公室里谈心,谈着谈着就把人家的裤子给脱了吧?该不会又是某医院的护士对着病床上的孩子猛煽耳光,把孩子打死了吧?该不会又发生一场大火,在“让领导同志先走”的口号声中把几百个孩子活活扔下烧死吧?该不会又有多少个婴儿被做成药片,当作延年益寿的补品牟取暴利,提高GDP吧?
很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每当省里或市里的大官来学校做报告,我总是感到欣慰和荣耀,总是情不自禁地给领导同志敬一个少先队礼。今天我看到若干省委书记“慰问少年儿童”的消息时,我感到一阵恶心。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政府连婴儿奶粉作假都TMD制止不住,还有什么脸去慰问儿童!
很多年前我上学的教室破破烂烂,桌椅总是吱吱作响,我觉得我的童年够悲催的了。但过了这么多年我发现国内今天有的地方的小学校居然比我上小学时的校舍还要破烂不堪,甚至居然有学生要自带桌椅去上学这种怪事。这个国家有能力每年发射N个卫星上天,有能力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让航母下水,有钱购买豪华的校车赠送给某个外国,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有比军费支出还多的“三公消费”,却没有能力让山区的孩子们不要每天攀爬危险的悬梯,走过危险的吊桥,趟过激流险滩去上学。
很多年前这个国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结束文革动乱,解放“老干部”,确保不再有谁会再把那些干部们拉到大街上游街示众了。但过了很多年后我们却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被乡党委书记用手铐铐住,拉到大街上游街示众。
很多年前也有“强奸幼女”这种罪行的,罪犯只要被抓到,除了伏法是无法开脱罪行的。很多年后的今天,“强奸幼女”的罪名可以轻易地被改为“嫖宿幼女”。换句话说,被强奸的幼女如今成了卖淫妇。
很多年前当我戴上鲜红的红领巾时老师告诉我:那红领巾上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如今红领巾上沾满了孩子们的鲜血!
根据文献记载,六一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的历史背景是: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以前确实没听说过“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这个组织,但今天谁要是胆敢在中国谈“民主”确实是要冒被国安部请去喝茶的风险的。不过我确实直到今天才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原来并不是为了讨好各级领导而设立的。搞了半天这个节日的宗旨也是要保障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的。说到儿童的生存权我就想起了那个刚生出来就被计生办的同志们勒令处死的女婴,以及那个年轻母亲守着自己已死的婴儿的无奈和痛苦的表情。至于“保健权”,开玩笑吧,那不是做广告吧。婴儿一生下来就吃三鹿奶粉,还谈什么保健?要说“毒害儿童”,恐怕今天全中国无论是男女老幼没有被毒害过的应该十分罕见了。
尽管价格不菲,洛杉矶的“月子中心”生意越来越旺。年轻产妇们多半来自中国大陆。“到美国生孩子”成了白领和金领的一个新的时尚。为什么年轻的母亲们都悟出了这个真理呢?大概谁都知道孩子的天堂在哪里吧。每一个母亲也总是要让自己的孩子离地狱远些。地狱里是没有儿童节的。
然而中国就有儿童节,这个由“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创立的,旨在保障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改善儿童的生活,反对虐杀儿童的节日。搞笑不?
那些拿婴儿当制药原料的“厂商”们,那些强奸幼女的领导、干部和老师们,那些拐卖儿童的人贩子们,那些毒打儿童的人民教师和黑心父母们,是否应该在这个节日里忏悔一下自己的罪行?
那些靠制造有毒婴儿奶粉而发的盆满钵满的黑心商人们,那些贪污了国家大笔地震重建款项却继续建造豆腐渣小学的黑心承包商们,是否应该在这个节日里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太黑心了?
那些为强奸幼女而制造法律依据把暴行大事化小的政府官员们,那些看着儿童被汽车轧倒躺在大街上却装作没看见的冷血路人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节日里哪怕象征性地为自己的罪过说一声道歉?
那些把国家本来就十分吝啬地挤出的那么一点教育经费层层截留,宁愿花多少亿去造一座乡政府大厦却不愿意花钱去修缮偏远地区校舍的党政官员们,是不是应该在这个节日里不光去看小学生的汇报演出,而且也拿出一点行动来解决那些偏远学校的实际问题?
如果连这么一点都做不到,那今天这个儿童节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不是一个多余且虚伪的节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