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则属于美国。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吗?
很可能不是,因为中国欠缺四个驱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
首先,中国的制造品并没有一个“无限的”世界市场前沿。中国真正扩展至世界市场出现在资本主义正在接近其最后边疆,几乎已经征服了世界所有市场的时候。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冲击资本主义的最后边疆。所以,在与其他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据有利位置的参与者发生冲突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那么,中国国内的市场前沿呢?
如果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体量是以其人口规模来衡量的话,中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劳动力)和产品(消费者)市场。然而,单凭庞大的人口数量还不足以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自身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在14世纪伊始,19世纪中叶和上世纪50年代,中国都拥有过庞大的人口,但它错失了所有这三次机会,未能成为世界经济领袖。
但如今的情势不是不一样了吗?
当然不一样,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即为明证——强劲的经济增速已经推动中国在创纪录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麻烦在于,低人均收入、持续的收入不平等、低人口密度、高文盲率和分散的行政管理结构,使得中国国内市场分散成为许多独立的地方市场,而不是一个一体化市场。
缺少的第二个条件是一种本土资源——企业家精神。中国尚未培育和滋养出这种精神。
公平地说,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农村地区非常兴旺,许多农民正在变为企业家,其工资由市场力量决定。此外,企业家精神也兴盛于东南沿海地区。在这一地区,许多人通过出口低成本的中国造产品聚集了大量财富。类似熊猫电子、华为科技、海尔集团、小天鹅和联想集团这类公司正在研发新产品,它们有望成为下一个思科、IBM和苹果公司。
对中国来说,不幸的是,这些公司只能算是凤毛麟角,而不是一种普遍存在。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在于生产、营销和销售在其他国家发明和创新的标准产品。
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还没有研发出像iPhone和iPad这类重磅产品,并在全球经济中创造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第三个条件是市场和政府的恰当搭配。正确的组合能够将每一种体系部署在其擅长的经济领域,而不是其失败的领域,而后者正是中国目前的状况。在经济的“公共”领域,也就是市场无法发挥作用,或者作用不充分的领域(比如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巡视街道和公路,以及保护公民免受金融欺诈),中国政府的工作却常常不到位。
与此同时,在生产钢铁、铝和洗衣粉等多样化产品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中,政府几乎无处不在,充当起了业主、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角色。政府也出现在一些“私有化”企业之中,拥有大量足以控制其管理的股份。在银行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政府的身影,中国政府控制着几乎所有大银行,通过行政命令,而不是市场力量来分配信贷资源。
最后,中国需要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方式,把消费者而不是政府官僚置于所有经济活动的中心;让企业家作出如何部署经济资源的选择;并且让职业经理人实施这些选择。
总结:巨大的人口数量,庞大的劳动大军和一定数量的市场,或许是引领全球经济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一个开放市场前沿、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市场和政府的恰当搭配,以及一种全新的商业思维——中国目前似乎并不具备所有这些条件。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