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保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中央政府为此在过去十年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的收效并不明显,房地产价格非但没有被抑制住,而且上涨明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上涨数倍。国家统计局对70个大中城市的监控数据显示总体房价上涨不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的建成区不断向更远的郊区扩散,郊区新建住宅的较低房价压低了城市的总体房价。笔者认为,导致我国房价上涨的因素很多,不断出台的调控政策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此次“新国五条”的所得税条款更是直接助长房价的上涨。

一、 为什么政府的调控政策失效?

我国房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规律。首先,土地供给是有限的,随着需求的增加,地价就必然上涨。其次,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激发了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推高了对住房的需求。第三,经济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从而导致人口的跨区流动,即使流动人口在原居住地拥有住房,他们也需要在新居住地购买新的住房。第四,我国的劳动人口比例于2010年达到最高峰,每年有大批年轻人加入劳动大军,他们对住房的需求非常旺盛。第五,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日益恶化,财富持续向少数高收入者手中集中,这部分人需要投资渠道,在其它投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第六,我国的M2增长很快,但通货膨胀率较低,资产市场势必吸收大量的货币,资产价格自然上涨。最后,北上广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国人民到这些城市买房的结果,这些城市的房价因此不具有代表性。

在这个背景下,政府的调控政策不仅不容易生效,而且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卢卡斯批评”说起。卢卡斯是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贡献在宏观经济学理论方面。根据他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公众能够完全预期到政府政策的初衷和效果,并事先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使政府政策失效。公众不是政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会积极地做反向推演,揣摩政府政策的用意,并预先做出回应。人们常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其中的回应部分。把这个批评应用到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上来,是非常恰当的。公众的推理是:政府之所以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因为政府认为房价还会上涨,既然如此,在政府更严厉政策实施之前抓紧买房就是理性的选择。“新国五条”颁布之后的乱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新国五条”尚未实施,许多家庭抓紧这段空挡买房。一些住房数量超标的夫妇选择暂时离婚抓紧时间买房,许多父母则忙着把名下的住房卖给子女,以规避目前高额的转让税费以及“新国五条”实施之后高额的个人所得税。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房价的上涨。另外,“新国五条”导致的社会影响也不可忽视。网上已经流传了各种各样规避“新国五条”的“锦囊妙计”,其中不乏违背基本道德伦理的歪计。

“新国五条”的重头戏是对二手房交易的卖方征收房价增值部分20%的个人所得税。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这将导致二手房交易量的萎缩和房价的上涨,其中的道理是:面对高额税收,二手房房主会尽量把税负转移给买家,在目前房价上涨预期的压力下,多数买家往往会接受,这相当于房价的上涨,但这也会吓退一些买家,从而导致交易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新建住宅交易没有额外税收,一些潜在的二手房买家会转而购买新建住宅,其后果必然是导致新建住宅价格的上升。

如果政府的目的是通过对交易环节征税降低房价,那么就应该对购房者征税,因为这样的话需求会下降,价格也就随之下降。但是,对购房者征税很难被民意所接受,这也许是政府最终决定对卖房者征税的原因。然而,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仍然是卖方市场,二手房出售者很容易把税负转嫁给购房者,结果是,政府意在保护购房者的好意反倒增加了购房者的负担。

事实上,控制房价的最好办法是增加持有住房的成本,如征收房产税。如果对第二套房征收2%的房产税,按照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一栋150平方米的公寓每年的税负将超过7万元,接近它一年能够挣得的房租,因此将大大降低购房者的投资动机。

二、 房价上涨真的对公众不利吗?

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屡屡失效,且引起社会道德的滑坡,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大打折扣。既然如此,政府有必要在房价上如此较真吗?

一个必须明确的事实是,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下降一半,处于收入下端的50%的家庭也不可能在通勤范围内买起房。以北京为例。五环以外的房价已经接近每平米3万元,即便下降一半,100平米的房子也要150万元,而北京市去年职工平均工资不到6万元,说明超过一半的家庭的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买五环以外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花费他们12年以上的全部收入。

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唯一办法是多建廉租保障房,而不是鼓励他们买房。过去十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给公众传导的信息是: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新住房。但是,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政府给公众在空中画了一张饼,公众没有吃到,反倒对政府产生了不满、甚至怨恨情绪。

各种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中的80%拥有自有住房,农村更是100%拥有率,全世界第一。我国目前的住房需求因此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漂”在外地的年轻人的需求,他们的父母在家乡有住房,但无法解决他们在工作地的住房;二是已经拥有住房的家庭希望二次置业改善居住环境;三是投资购房;四是纯粹的投机性购房。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种购房动机往往很难区分。房屋既是消费品,但更是投资品。国民收入核算将新建住房作为投资品对待,并从中按租金提取收入,并同时计入居民消费。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多次提到要限制“投资性”购房、打击“投机性”购房,这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仔细分析一下各种买房动机的家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抑制房价的作用。显然,对于买房投资或投机的人来说,房价上涨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对于那些拥有自有住房、同时也不想再购房的家庭来说,房价上涨意味着他们的资产在增值,涨价对他们也不是一件坏事。真正受困于房价上涨的是那些有刚性住房需求的人群,特别是“漂”在外地的年轻人。事实上,网上对房价的抱怨,多出自这些年轻人。但是,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富裕到让年轻人拥有自有住房的地步,中国更不可能。政府打压房价只会吊高年轻人的胃口,让政府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另一方面,有调查表明,城市居民第一次购房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说明我国年轻人购房非常早。当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或多或少得到父母的资助,但这也足以说明我国年轻一代的购买力。

总之,民众对房价的抱怨当中包含了很大成分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态度。政府目前的调控政策实际上是在鼓励这种情绪,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给自己背上一个巨大包袱。政府必须找到解套的办法。

三、如何退出房地产调控?

前面的分析表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不符合市场规律、没有达到限制价格的目的,也没有提高民众的福利,而且还引起了中产阶级极大的恐慌。现在到了政府退出房地产调控的时候了。那么,如何退出呢?在这方面,政府退出对股市的扶持值得借鉴。

在股市开办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为股市确定的任务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民众形成了“股市不会垮”的信念。整个九十年代,股市乱象丛生,但由于怕整顿股市导致民众财富流失,监管部门迟迟不加强监管。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对股市采取严厉的监管措施,股市先后出现二次大崩盘,监管部门遭到股民们的炮轰,但国家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动乱。从第二次崩盘到现在,我国的股市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股民对股市的投资趋于理性。这说明,只有市场才可能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

房市和股市在本质上都是资产市场,因此遵循同样的市场规律。股市的经验表明,要想抑制房价上涨,最好的老师是市场本身。当市场中投机行为盛行的时候,资产价格就会上涨,等涨到一定程度之后,一些投机者就会卖掉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的迅速下跌。也就是说,要想让房价下跌,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它先涨上去。政府要做的,是如何避免房价下跌太快以至于影响实体经济。

我国的房市和美国的不同。美国家庭购房主要靠房贷,我国家庭在购房的时候首付平均达到房价的一半,因此,房价下跌不会通过房贷这条路径影响实体经济。房价下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开发商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预期下降,他们的投资就会下降,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政府要做的,是稳定开发商的预期。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政府采取下列步骤有序地退出对房地产的调控:

第一步,从二线城市开始三年内取消所有城市的二套和三套房限购措施,降低房贷门槛。本届政府把推动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但是,如果不给房地产业松绑,城镇化就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且,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放松对房地产开发的管制有利于取得地方官员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

第二步,取消北上广等地对非户籍人口的限购政策。新型城市化的内容之一是实现对不同户籍人口的平等待遇,对非户籍人口的限购显然和这个目标相左。

第三步,对第一套房以外的住房开征房产税,税率在2%-5%之间根据住房的套数累进。

第四步,在第一和第二步实施之后,房价会上涨,但第三步实施之后房价会趋于平稳,甚至下跌。政府要做的,可能更是要为房价下跌做准备。如果看到房价持续下跌过快的迹象,政府可以通过收紧土地供应的方式托市。

总之,房地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把抑制房价上涨作为政府的一项硬性任务不仅增加政府的负担,而且,由于长期无法扭转房价上涨的趋势,坚持调控政策只会让政府失信于民。另一方面,要想让民众的房地产投资回归理性,只能依赖他们从市场本身得到经验教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姚洋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