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已无 只剩人口

脍,细切肉也。《说文》中如此释义。《汉书.东方朔传》进一步指出:“生肉为脍。”所谓脍切,就是指切细的肉或鱼。《礼记》则说“细切为脍,大切为轩”。孔夫子是吃“脍不厌细”的。明显的,斯时我们古人吃“脍”已经是相当讲究了。而《旧唐书》中记有“飞刀脍鲤”,干脆就是直说切生鱼片了。至于宋代苏东坡《泛舟城南》所描述的“运肘生风看斫脍,雪随刀落惊飞缕”已感觉是在为鱼香肉丝备料了。由以上这些,足见我们吃生鱼片的历史之悠久了。

不过,自从我们聪明的祖先玩出了火,懂得了“炙”,烤熟的肉好吃呵,祖宗们就开始逐渐远离了容易带来疫病的生食,据日本人说,这也是生鱼片没能在中国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但自恃为“日本的老师”的我们的研究家们认为生鱼片源出中国,为了证明此事,就多方考证,据说最后终于考证到生鱼片是由我国唐朝时期传入日本的。据他们说,古代日本人称生鱼片为“側傑偝骫音近拿妈死),汉字就写做“脍”或“□”,这足证生鱼片传自中国。而日本人又不争气,直到应永6年(1399年)的《铃鹿家记》中,才首次出现自创的“刺身”二字。说到刺身,这里是有一个小故事的。据说在古时候日本人把各种鱼去皮后因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便于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就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却渐渐成为了生鱼片的代名词,而且这种叫法在日本也一直保留至今。不过,仅以生鱼片使用了中国汉字的表记方式再加上我们的一些文献记载就说生鱼片源于中国,听著就有点牵强。众所周知,在懂得使用火之前,地球上最初起源的人类可以说都是以生食为主的,说在唐朝日本才学会吃生鱼,那唐朝之前大和民族岂不是靠喝风活著,要知道斯时少有农耕的岛国人的主食主要可就是鱼虾贝类。所以说,若说四面环海的日本人吃生鱼历史比我们悠久那倒还有人相信。其实,最靠谱的事实应该是日本古代先民一直在吃著生鱼,只是碍于当时无文字,就只好以口语“拿妈死”来刺身了,等汉字传入日本,日本人弄明白了“脍”之本意,当然不用白不用了。至于后来改为刺身,却不关我们鸟事。看看今天,嚷嚷著生鱼片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我们,不是正堂而皇之的在中国的日本料理店或装时尚或充行家的在点菜时大声的叫著“来盘刺身”吗?说到底,生鱼片的出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当今之世提到生鱼片,那精心的摆放在各种船型、筐型等盛物上的在白萝卜丝、苏子叶、小菊花和山葵末等衬托下的那美轮美奂诱人食欲的日本刺身的赏心悦目之形象,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那代表的是日本料理,与咱实在不搭界。若一定要说我们今天的生鱼片,倒是记起在国内曾被友人招待吃过一次活鱼生鱼片,一只椭圆型的盘子里在周围葱丝、姜丝和浇汁的簇拥浸泡下趴著一条嘴巴眼睛还在动的鲤鱼,身子则已被用刀片成生鱼片状,看著就像一条遍体鳞伤的生命体在向世界发出无力无声的呼救。莫说下箸,根本都不忍目睹了,还让人不由得联想到生吃猴脑等诸传说……

“炙”也同样,炙字象形,从肉从火,肉在火上烤,《说文》就释其义为:“炙,炮肉也。”这个“炮”却是同“灼”,本意是指把去毛的兽肉吊起来在火上熏烤,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烧烤的原型了。《乐府.诗集.西门行》中有“饮醇酒炙肥牛”之记载,想著就让人流口水。火可能是咱发明的,关于吃烤肉,从《乐府.诗集.西门行》的记载来看,咱也足够早,而且烤的还是肥牛。而日本被允许可以吃牛肉火锅,那可是明治西化以后的事儿了,就足够晚,那确是和我们没的比。倒是韩国烤肉,人家这个民族的大部分祖先本来就是活跃在中亚的游牧民族,早就是货真价实的“食肉族”,而且还主要食的是牛羊猪肉。今天的韩国烤肉中有特色的烤牛小排,包上菜叶的香喷喷的烤五花猪肉,几乎已经是韩国烤肉的招牌了。可我们一些考证家们硬是说烤肉是由我们清朝时期传入朝鲜半岛的,你这不是找著让韩国人上中国驻韩大使馆剁手指头抗议嘛?纯属吃饱了撑的。

现在,在国内提起吃烤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蒙古烤肉、韩国烤肉和日本铁板烧之类,就是没听说过最先懂得用火烤肉吃的国人传承出一个什么“中国烤肉”来。脍炙人口,本源于《孟子.尽心下》,本意是指美味人人爱吃,但由其语源发展来看,可以说”脍”基本上就是指生鱼片了,而“炙”一般也是指烤肉。不过,传之于今,“脍”去了日本,“炙”去了韩国,咱自己可就剩下“人口”了。倒也无所谓,我们现在早已告别脍炙人口那鱼呀、肉的香味了,咱境界高,早已把脍炙人口升华为赞美、传诵那些美丽的诗词文章之延伸意义了。呵呵!精神“脍炙”,吃起来也倍儿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万景路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