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龙的魔法在哪里?(图)
孩子甲,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清晨特爱睡懒觉。做父亲的,火了,到时就大叫,叫了不动就拖,拖了不起就掀被子。这下好了,又吵又闹,搞得孩子整天情绪糟糕。做母亲的觉得这办法不好,她让孩子早睡,又买来一只闹钟放在他枕边。孩子没早睡习惯,睡不着,早上闹钟倒“懒虫――起床”地喊了,可他不是起床而是关上闹铃。有一天,父母干脆不叫不喊,让他睡,那天他是睡足了,但也迟到了,奇怪,就那一次,孩子再也不赖床了,他说,迟到了门卫记载,老师查问,还有一教室的眼睛回视,难受死了。
这个孩子是我对门的独生子,去年考上了重点高中。
孩子乙,经常顶撞大人,不留情面。母亲是位出色的小学老师,一天,她被孩子的顶撞激怒了,决定送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给他找来一大堆弗洛伊德的心理书看。看着看着,孩子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经一年多毫无结果的治疗,医生找上他母亲说,你最好还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必和孩子较劲,他总会赢的。
这个孩子就是比尔?盖茨,我们都晓得他后来成了世界首富。
孩子丙是一个无法把精力用到书上去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上课5分钟后就完全失去注意力,而对教室外面发生的每一件事我都一清二楚”,他又很不善交际,特别爱羞,上了讲台会全身发抖,甚至不敢与女生讲话,他的成绩当然不好,还曾有过物理考17分、数学考0分的记录。什么教育方法家长都试过,均无效。一个中学勉强读完的学生能有什么好工作?找了个业务员干。但他有“从小就希望成为不平凡的人”的愿望,如果连业务员也干不好,他想,这辈子还会有什么“不平凡”呢?第一天上班,他就强迫自己见了人一定大声招呼,让人感到他热情开朗。业务受训时,凡讲授人提问,他都抢先举手,不是知道答案,而是受训前他就决定了,会不会都第一个举手,然后边想边说,有时还说答案有三个,想上一个再想第二个。一星期下来,他不再害羞,也改掉了自闭,甚至被公司里的人称为“活跃的奇才”。
这个孩子就是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朱家良,1996年被美国《泛太平洋》杂志誉为“十大亚裔青年企业家”,2000年他的公司列为美国500家私营企业第228位。
纠正他们曾经的“不是”,给出的家教启示各不相同:对孩子甲,营造挫折体验,让孩子在“社会角色”的纷争和磨擦中升华;对孩子乙,不是去调整孩子,而是调整好自己――这是我们做家长的最容易失误的岔道);对孩子丙,家教未能有什么作为,不过,孩子常常有一个深层的愿望,优秀的家长总是既善于发现又善于放大这种愿望。
反思现行书籍、讲座特别是网络上给出的“通则”,说得最多的大致是:赏识,动情地赏识孩子的一切优长;说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师长;孩子与父母人格平等,让孩子快乐成长;你投入多少爱,就产出多少芳香;惩罚,惩罚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要用这些办法改掉上面孩子的毛病,不仅没戏,可能还会误事。谁对了?谁错了?
进一步思考,就会有了质疑:我们苦苦寻找的那种最优化家教“软件”,究竟存在不存?我们精心模仿的家教“程序”,究竟有没有奇效?通常,我们向往的方法和策略,最好像孟母那种“三迁”岳母那种“刺字”,越具体越好;最好像冰箱之于保鲜,水泵之于打水,一用就见奇效。谁知这样的“软件”程序并不万能。自孟母岳母之后,谁也没因为用了“三迁”或“刺字”再教出孟轲、岳飞这类重量级人才。不信你可以让刘亦婷从哈佛大学退学试试,虽然她自我感觉也是组织管理型,但成个盖茨第二的概率也几乎是零。
最好的,总是容不得模仿的,一模仿就贬值。越是好的方法,普适性越差。那些方法,对他是优,对你可能就是差。一旦成了模式也就否定了个性,即使有了分数或者品行,也是以牺牲创造为代价的。至于做法流行或者书发得很火,其实已滑到了时尚或炒作那一边,套句伤心话,“世上一半以上的书是笨人写给笨人看的”。虽然格特鲁德那样的胎教、幼教培养出了秀兰?邓波尔,但是,听任孩子“自然成长”还有“我知道他做的都是对的”也成就过赫胥黎和巴斯德;虽然母亲钻研了很多方法读了很多教育盲孩的书籍,无成,改了请一名坚毅、敬业的女家教沙利文才让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成了伟人,但是,不请家教,专以母亲的执着和爱心也曾使一个中国哑童说出满口漂亮的汉语。
教孩子也应该“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普适的模式是不存在的,别的孩子的成功做法可以参照,可以借鉴,就是不应该搬套,不会像公式,一代进去就有正确结果出现。
每个孩子都是特有的,教子成龙的办法虽然存在,但一定尚未问世,你想得上那个魔法,就得自己钻进去对照和探索,实践和研究。如是,才会有你的邓波尔你的刘亦婷出现。
孩子的爹妈,你应该是你孩子最好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