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测景台 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组图)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周公测景台,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


测景台石表


观星台

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土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影)台,因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他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观星台就必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立圭表测日影。其制与《周礼》所记土圭测日影之说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则最长。利用土圭观测日影,就能比较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测定出太阳年的长度,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周初分封诸侯国时,周公还根据各地夏至时的日影长度来确定“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唐代时修建了石表,并留有当时的天文官南宫说所刻的“周公测景台”字样。元朝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几”,当时,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此处是其中之一。根据观测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和现今通行的公历一秒不差,但却早过了公历300余年。明清时曾对观星台加以重修,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日军炮火的破坏。周公测景台遗址现存的遗迹还有照壁、大门、戟门、周公祠、尧殿和部分明清碑刻。

周公测景台,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希腊亚历山大天文台和罗得斯观星台还早八百余年。

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测景台创立于西周(约公元前1037年),周公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公元723年)仿旧制改建成了石圭。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1276-1279年),郭守敬以此为中心点观测并推算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其精确度与现行公历仅相差26秒,创制时间却早了300多年。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充分验证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学、宗教与政治相互作用的产物。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