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股市下跌

在华尔街股市逼近纪录高位,全球股市亦攀升至2007年以来最高的情况下,感到头晕目眩似乎是正常的。

目前标普500指数较2007年高位1,565点仅低0.5%,道指几乎天天都创新高,那么当指数爬到山顶后投资者希望看到什么呢?以登山来比喻股市走势意味着,之后出现的最好情况是,市场长期缓慢下滑;最糟的情况则是市场急剧下跌。但是,我们应该如何按字面来理解这个比喻呢?

看空的分析师通常认为,股市见顶后总是会大跌,例如2007年10月触及纪录高位后,股市便在2008-09年暴跌57%。他们补充道,股市上次在2000年3月见顶后大跌了37%,而此前在1987年8月触及高位后,更在1987年10月创下有史以来最惨崩盘。这些先例以及日股和美股分别在1989年和1929年创下让人更加眩晕的高位,听起来无疑让人有些惊慌,但目前看来,这并没有多少意义。

市场每次触及重要顶点后就会大跌或许是实情,但这是因为顶点本身的定义,而非金融或经济原因。按照定义,顶点之后走势必然向下。如果市场触及新高后没有下跌,那肯定不能称之为见顶。这种形式的创纪录新高,不但不是大跌的前奏,反而往往是价格进一步上扬的准备阶段。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种良性形式的创纪录新高--为价格继续上涨铺平道路,其实很普遍。

根据此分析所定义的较前纪录高位上涨逾3.0%的情况,在过去100年出现过八次,分别是1924年12月、1954年9月、1963年9月、1967年8月、1972年5月、1980年7月、1982年11月和1989年7月。这几次市场触及纪录高位后都继续上扬,且在之后至少六个月内都未出现过大跌。

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1924年,当时美国股市终于摆脱了一战前开始的为期10年的熊市。继当年12月刷新战前纪录高位后,股市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继续上涨了23%,之后涨势加快,最终合计上涨了216%。仅约五年后,股市上演了一轮登山行情,即在1929年9月触及纪录高位后,迎来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熊市。

股市花费25年才突破1929年高点,但当这一幕最终发生时,显然更值得庆祝而非恐慌。当1929年高点终于在1954年9月被突破以后,标普指数12个月内上涨36%,并且在下次大跌之前累计上升121%。这一波跌势是在七年后的1961年12月稍晚开始的。

由于1960年代初经济状况普遍向好,这一熊市相对短暂,不到两年股价就在1963年9月创下纪录高位。触及这一新高后,标普指数在接下来的一年进一步上涨16%,且在1966年1月、1967年8月和1968年12月触及一系列新高,涨幅达到50%。

只不过在1960年代末股市表现才确实有所恶化,因为当时全球经济面临通胀危机、战后货币体系瓦解、而且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结果股价在1968年12月触及峰值后历经三年多的低谷期。当股市反弹至1972年5月的纪录新高以后,仅上涨了9.0%就在1973年1月触顶,当时全球股市陷入1930年代以来最深且最冗长的熊市中。

标普指数耗费七年才回升至1973年1月峰值,尽管1980年7月所及高点为后来几个月的续涨铺平了道路,但很快就遭遇到1980年12月展开的另一轮可怕熊市,因为当时面临第二波石油冲击,而且美国陷入前所未见的二次衰退。

在1982年底投资界才最终走出漫长的一系列经济灾难。美股在1982年11月3日改写新高证明经济复苏。这一纪录高位当然同样不必担心而应庆祝。那日之后,全球股市几乎一路扬升直到1987年8月,到那时标普指数已从1982年11月高位上升138%。之后的涨势更为可观,尽管牛市在1987年因股市暴跌而被突然打断,但1989年7月再次创下纪录高位,为最长的连涨纪录奠定了基础--从1989年7月纪录高位到2000年3月24日的牛市峰值1527点,标普指数累计上涨360%。

13年后,标普500指数仍未果断超越2000年高位。若要实现突破,该指数不只得升穿2000年高位,还要比2007年纪录高点略高几个百分点才行。这种情况可能不会发生。如果美股未能攻克2007年纪录水准,全球股市则可能大幅回落。就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标普500指数的确触及重要纪录水准,历史传达的信息将很明显:美股创下的新高更有可能是进一步上涨的跳板,而不是股价跳水来临前的峰值。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