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应给人以光明
【记者茹月采访报道】古今中外的好文章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甚至可以教化人心、引人走向光明。那么,怎么样才能写出美文呢?写作人如何寻找创作的灵感呢?针对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看中国专栏作家王贯明,请他为大家释疑解惑。
王贯明从2007年12月起受聘看中国的专栏作家,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1000多篇诗歌、散文、文史及评论类文章刊载在看中国网站及报纸上,深受读者喜爱。谈起写作之道,博闻强记的他颇有心得。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
有的文章丰富而深刻,有的文章局促而肤浅,王贯明认为这是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深度的不同所造成的。而思想深度的决定因素,则是作者读书的多寡以及人生阅历的多少。他引用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说:“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
他列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证明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初学书法者要临摹字帖,临摹多了,也许独创一体,成为书法大师;初学表演者要模仿他人,模仿多了,悬殊自如,也许独成一派。由此可见,初学写作必须从阅读开始。当然,读书也要有选择的读,王贯明建议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必读之作;如若对历史感兴趣,则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很高的可读性;若有更多的精力,完成《二十四史》的阅读,就能对中国的历史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了。
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或者使用价值较高的书籍,他认为应该反复阅读,“以发展自己的心灵力量,并且尝试在生活中应用书中的原则或方法”,并可以“激发大脑中潜在的灵感与创意,帮助人走向成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要想丰富人生阅历,只读书是远远不够的,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王贯明认为,有品位的游山玩水、登山观海、亲见亲历,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思想。他说:“你立下一个远大的志向以后再出去玩啊,可以玩的更有意义,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作为一个作家,无论眺望高山大海,王贯明都能从中体悟出做人的道理。
他认为做人要学会高山巍然不动的风格,不论风吹雨打,岿然不动。“别人可以说你好,别人可以说你不好,别人可以夸奖你,也可以诽谤你,也可以中伤你,对这些别人的话,你采取什么态度。” 同样,大海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也值得人们借鉴。贯明说:“做人要有宽容,宽容别人的错误。”“我们往往人受一点气就受不了,别人谁欺负你了,那个人说你不好听的话了,让你心里难受了,睡觉睡不着,第二天睡醒还想着他,这就是心胸太狭窄。”
再与古人相较,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可见“‘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旧知识,一举多得。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因此,“‘行万里路’的重要性不亚于‘读万卷书’”。
成功之作源于心性的提高
王贯明认为写好文章要“用心写”,这三个字虽看起来简单,但却包含了诸多功课。第一课便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认为在多读书的同时,要提炼出其中的精华,蓄积丰富学力而不急于表现。第二课则是写作事前的调查、现场的心态、事后的处理,三点皆做好,才叫用心去写。
还要重视写文章的质量,质量是什么呢?他说:“真正的好文章可以教化人心,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光明,可以济世救人于水火。不过每一篇好文章都是来之不易的,那是日积月累彻悟之后的心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一个人即使拥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基础,如果没有创作的灵感,他就只能抄写别人的诗句,无法写出精彩的原创作品。”这是王贯明对创作灵感的体悟。他说,他时常联想起陆游诗中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天下美文浑然天成,无需人为的造作。“这样的文章来自天意,借人之手传之与世间,完全没有斧凿过度痕迹,使人读来有种全新的感觉”,这就是神来之笔。
他认为,修炼的人写出的诗文纯善纯美,读后令人感慨万千,回味无穷,“那才是真正的佳作!”自古以来,不论儒释道,都讲究“劝善”。王贯明说:“写作人如果能以劝善为己任,就能以文章济世造福于人类,不仅自己功德无量,其作品必定会有神来之笔。这是因为‘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