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蜜的滋味 你一定也记得的绝活(组图)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童年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满足。
早年间,吹糖人是一个谋生的行业。做这种生计的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庙会集市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副担子,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子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后的结果。
架子有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是用来插放糖人的。这玩意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孩子们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开,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心急,就买个现成的,有的小孩则指定形状要现做的。这时,只见小贩拿起一小块棕色的糖稀,用一根细管插入糖稀,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地鼓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或公鸡就趴在他的手上了,神奇得没法说。
糖人有各种形状,有小鹿、金鱼、老鼠、灯笼等,孩子们最喜爱的是孙猴。猴子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个小洞,倒入一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把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意儿叫猴拉稀,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据传,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说当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以前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著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可以用牙膏皮换糖人。几支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招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著甜滋滋的。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那时,家门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了小孩子。
如今 “糖人”挑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对于孩子们来说,“糖人”已是个陌生的词了,但“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还深藏在一些上了年龄人的心里,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是一份渐渐远去的欢乐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