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吐槽:和中国人谈生意既兴奋又害怕
前不久,我跟随一个商务代表团到中国谈判组建合资企业。每次到中国谈生意,我都会有一种既兴奋又害怕的感觉。渐渐地,在和中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
山珍海味和礼节
尽管中国的城市一般不像纽约、伦敦和巴黎,有那么多的夜总会和豪华餐厅,但中国人仍然愿意在酒店举行大型宴会,而且宴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有着各种数不清的礼节。他们会安排我们去游览长城、香山和其它一些名胜。我们在北京的每一天晚上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尽管存在着文化差异,但我发现中国人很有幽默感,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光芒。我相信这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但后来发现,这其实也是谈判的一个组成部分。
精疲力尽的“推磨”阶段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我们不同。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的大学者们的大智慧是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和领悟得来的。这些大学者受人尊重,他们的研修活动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因此,中国人是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看重时间的。中国人凡事看得远,显得从容不迫,他们的“文明”要比我们长得多,而科学技术对中国人而言,仅是他们生活和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人凡事力求完美,尽力完善我们的协议,以便在谈判结束时每个人都很愉快。
因此,当宴会和游览告一段落时,我们发现,访问进入了漫长而令人精疲力尽的“推磨”阶段。我们声明,我们保证提供世界上最好的设备及其技术支持。我们想从庞大的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令人意外的是,我们的中国夥伴却并不急于进入正题。他们转而问我们是谁,从什么地方来,住得怎么样,吃得怎么样,觉得宴会怎么样,问我们喜不喜欢前一天看的杂技表演。一句话,他们愿意同我们讨论任何事情,除了给我们一部分中国市场和向中国转让技术。我们代表团中的老总们感到很伤心,他们本想带着成捆的订单,或至少是一份合资企业的合同踏上归途。
“关系”和“面子”
与西方商业文化相反,中国人的东方气质决定他们比较含蓄内敛,他们要谈成一桩生意更在乎的是周围人的看法。生活中,左右逢源是最好不过的,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关系”。这个观点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它暗示每一群人都有可能凌驾于另一群人之上。但是,它也意味着一种“低调”的处事态度。因此,中国人的谈判团队中最安静、最不起眼的那一位往往才是该团队的真正负责人。通常,在肤浅层次上,“关系”意味着中国人力求与谈判对手建立某种特殊关系,他们友好地欢迎西方人,这有助于缓和谈判出现分歧时的气氛。
与“关系”紧密相连的是“面子”,这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尊的敏感度。任何不自在的行为和言语都有可能让人“丢面子”。因此,如果一个西方人在谈判桌前哪怕有轻微的局促不安,都会使中国人丢“面子”,从而有可能导致谈判失利。
“兵不厌诈”
谈判充满了从“兵法”或“游击战”发展而来的、有时令西方谈判人员毛骨悚然的战略和战术。他们有时用“擦边球”来迷惑对方,有时则让对方落入设置好的圈套。这种方式的游戏,被战略家们称作“兵不厌诈”。这些战略和战术包括:1.敌疲我扰(将对手安排在偏僻的令人不太舒服的位置或者利用时差所造成的疲倦);2.磨掉对手的锐气,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似乎对引进技术再等5年也在情理之中;3.提起过去西方列强对中国犯下的罪行,让西方谈判对手感到内疚;4.分化、离间对方谈判团队,使用中国文化中的“迷惑术”来混淆对方视线,让谈判对手摸不透谈判底牌;5.以退为进,作些小让步;6.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来获得西方人的尊重,比如讲座、饭局礼节、讲究形式的拜访及传统的郊游等;7.充分利用谈判对手的旅行时间,谈判的最后“让步”往往是安排在机场大门口。
“学无止境”
与中方谈判对手在一起时,最需要足智多谋。令人奇怪的是,中方一般不认为达成协议就可以结束谈判了,他们通常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改动意见。这对西方人来说,是缺少信用的表现,但这也是中国人长期来形成的哲学观念———“学无止境”。接下来,谈判被看做永恒友谊的一部分和一起工作的象征。这种“综合诉求”旨在平衡游戏中各个要素,以便在不期而遇时能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