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头的由来(图)

中国饮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大部分经典菜肴背后均有一个起源故事,如果我们了解美食背后的典故后再细味品尝,将会发现美食别有风味。要将这些佳肴世代相传可不容易,正因为这些佳肴被赋予浓厚人情味,方可受人们青睐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名菜。扬州话叫狮子头“大斩肉”,北方话叫“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

史书曾记载,当年隋炀帝杨广带嫔妃随从,乘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象牙林、葵花岗等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遂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做成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杨广品尝后,十分喜爱,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淮扬菜肴风行朝野。

唐代韦陟将“葵花斩肉”改名为“狮子头”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开始讲究饮食。有一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做了扬州的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宾客们叹为观止。府里的主厨按照“葵花献肉”的作法,用巨大的肉圆子做成葵花,而形状有如雄狮的头,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的举酒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菜。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狮子头’这道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之一。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其诗云:“宾厨缕切已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

另有一说,古时父母为了安全考量,替小儿配戴狮头铃铛,一来是可借由铃铛的声音,辨别孩童的位置,听声辨位,以防孩子跑得太远或是误入危险的地方,二来托付狮王保佑孩童,驱逐鬼魅,作为辟邪之用。而小儿的狮头铃铛,与扬州名菜“大斩肉”相当相像,这道名菜就是以手刀切肉的炸肉丸,虽然手斩费时但嚼劲非常,故名“大斩肉”,后来因外观貌似狮头铃铛,又名“狮子头”。“狮子头”可以红烧,也可以清蒸、清炖。红烧的味道醇厚适口,清蒸、清炖则鲜嫩肥糯,是大众喜爱的常见佳肴。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