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逃离看中国金融改革
纷纷撤离的外资金融机构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在上海外滩附近商业大楼1层开设分支机构的德意志银行黄浦支行关门了。站在大楼入口处的保安说“半个月前就关了”。银行的招牌和ATM也都被撤去,营业时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
德意志银行于今年4月撤出了在华个人业务,关闭黄浦分行就是其中举措之一。继2010年底苏格兰皇家银行之后,德意志银行成为撤出在华个人业务的第2家欧美大型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12月5日宣布将出售所持平安保险集团的15.6%股权。美国独立投资银行罗斯资本也关闭了上海事务所。一家日资银行的高管说:“证券公司会经常来询问是否购买欧美银行所持中国金融机构股权?”。
外资系金融机构在纷纷撤离。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当时,全球金融机构预想2010年前后中国资本管制自由化将有进展,商机也将随之扩大而纷纷前往抢滩。但让他们大失所望的是中国仍然在原则上禁止贸易行为以外的人民币交易。人民币无法进行自由交易,因此拓展融资、外汇和保险等金融业务遇到了障碍。
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中国外汇市场规模为200亿美元(2010年4月的日平均交易额),不及日本的3120亿美元和美国的9040亿美元,甚至低于在经济规模上远远落后的韩国的440亿美元。
此外,资本管制也阻碍海外资金流入中国股市。今年夏季以来,上海股市跌至2008年雷曼危机后的低迷水平。为吸引外国资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9月访问了日美欧等国,推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
QFII是外国投资者可以投资中国股票和债券的认证制度。但日系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经理表示,“每月只能进行一次解除合约从中国撤走资金的操作,超过5千万美元的大规模撤资需要提前获得当局的批准”,操作很不方便。
对人民币敬而远之
因受金融管制束缚,用人民币进行投资也很困难。不少日本的实业企业都不愿意收取人民币的贸易付款。上海一家日系企业称要将人民币兑换为美元汇往日本,这只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但中国仍然不放弃资本管制是因为想持续保持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增长。如果汇率自由化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制造业将蒙受损失。相反,如果汇率下跌资金外流则将打击金融系统。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主任研究员细川美穗子说,“中国的稳定增长需要通过资本管制对金融局势进行控制”。
虽然金融业成为了牺牲品,但中国如愿以偿保持了经济增长。渣打银行预测中国的GDP到2020年将超过美国。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认为,在外汇储备具有如此大规模后,应该尽早推进资本交易对外开放,推动出口主导型产业结构实现升级。
中国人民银行2月发表了有关资本交易自由化的报告,表示5~10年后(2017~2022年)将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改革速度极其缓慢。在GDP规模逼近全球第一的背景下,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实施管制,货币和股票本应有的价格和价值将大幅受损,并可能导致市场的急剧动荡。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全球,都将构成风险。
习近平在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结构优化,并未提及金融改革。但现在已经到了推进金融市场改革的关键时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