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有几种读法?
我在读汉语文章时,对“儿”字在什么时候是独立音节,什么时候要读成儿化音,总是弄不明白。请问汉语书面上的“儿”有几种读法?
书面上的“儿”有三种读法。
第一种,读儿化韵。就是把“儿”读成一个卷舌音,这时候,“儿”同前面的字是一个音节。
例如“门儿”,要把“儿”同前面的“门”读成一个音节,只是在音节的末尾加上一个卷舌动作而已。这种读法具有“指小”、“喜爱”等意味。
例如“花生壳儿”的儿化读法,有“小”的意味;“红脸蛋儿”的儿化读法有“喜爱”的意味。
另外,读成儿化后,就确定了名词的词性。
例如“尖”是形容词,“滚”是动词,读成“尖儿”、“滚儿”之后,都变成了名词。“玩”是一个例外,读成儿化的“玩儿”后,仍然是动词。
汉语名著《红楼梦》第六十九回里:“咱们的月例,一月赶不上一月,鸡儿吃了过年粮。”这句话里的“儿”必须读成儿化韵,这样才能显现出“鸡儿”跟“今儿”的谐音,也才能读出话语里的意思。如果读成两个音节,跟“今儿(jīnr)”不谐音,也就读不出作品的原意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书面语里,有时候没有“儿”,也要读出儿化来。因为所有的儿化词都写出“儿”来,书面上的“儿”就太多了,成了“满天星”,故而该读儿化的地方,人们常常不写出“儿”来,但要读成儿化词,才符合语言实际。没有“儿”字也要读儿化的情况,有人称为“无儿要化”,即无“儿”字也要读成儿化词。
第二种,读成两个音节。
例如,“好男儿志在四方”、“各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勇夺金牌”中的“男儿”、“健儿”都要读成两个音节,而且还要读成汉语双音词的“中重”格式。再如,“幼儿、宠儿、胎儿、混血儿……”中的“儿”也都要读成一个独立的音节,整个词语也要读成“中重”格式。
第三种,也是两个音节,但后面的“儿”读得比较轻,类似普通话里的轻声,不过没有轻声那么轻。
这种读法出现的场合有限,多出现在散文、诗歌特别是儿歌中。
第二种和第三种读法,有人称为“有儿不化”,即有“儿”字不读成儿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