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对其历史评价之焦虑
香港—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在访问泰国期间借中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离骚》词,表示要纵死求清白。这是纽约时报上个月报道温家宝家族财富后,温家宝首次在公众场合公开回应,申明自己的清白。
*纵死九次求清白*
温家宝总理将于明年3月卸任,本周的东南亚之行被视为温家宝的告别之旅。温家宝11月20日晚间对泰国侨界代表讲话时表示要“归隐林泉”。
温家宝说:“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办好。但是,我心里常常默念屈原在《离骚》里的两句词,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
温家宝总理还在讲话中尽显“离愁别绪”,要大家把他忘记。他说:“我为国家献身已经四十多年。我希望人们把我忘记—包括华人、华侨—把我忘记。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几千万华侨华人。”
*温家宝首次公开回应纽约时报*
中国著名媒体人北风评论说,温家宝此番讲话,毫无疑问是在借一个公共平台回应纽约时报有关他的家族财产的报道。
纽约时报上个月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报道温家宝家族拥有27亿美元。纽时的报道引发舆论大哗,温家宝家族聘请律师通过香港媒体发律师函,表示要追究纽时的责任。据有关报道,温家宝本人也要求中共中央对其家族财产进行调查。
北风说,温家宝急于对纽时的报道作出回应,可他又不能直接作答,所以他就表示要交给时间、交给历史,还他清白。然而,北风认为,温家宝的即便死也要死得清白的说辞不过是托词,甚至可以视为一种欺骗:“所谓接受历史检验,也就是没有人可以检验。现在有现成的舆论、现成的司法机制,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媒体的检验、不能接受司法的检验呢?而要交给一个虚无的历史去检验呢?所以这种政治人物在说这种话的时候,你把它当成一种欺骗,基本上差不多。”
北方说,中国网民其实早已告诉温家宝,如何才能得到清白,那就是,让独立客观、有公信力的人把温家27亿美元财产的事情调查清楚,澄清公众心中的疑虑,还自己一个清白。
*网民的热泪与冷眼*
温家宝的这番讲话在新浪视频上发表后受到中国网民热评,反应两极。大多数网民认为温家宝是好总理,表示“人民不会忘记你”。网友“无限太空”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人民的好总理。”
网友“何上工”说:“至少农民不会忘记胡总温总的,毕竟在他们手下废止了农业税。”
网友“MatthewFather”说:“走好,爱你的人民和毁你的影迷都会记得你的。”
不过,也有网民认为温家宝求清白的讲话不过是又一次作秀。网友“千钧棒-罗万象”说:“仰望星空虽九死,装B作秀无廉耻,包藏祸心真伪善,从未悔恨大骗子。”
*历史感引发的焦虑*
温家宝引《离骚》词示清白,令人想起他执政十年期间不断以诗铭志的做法。温家宝出任总理职后不久,在一次记者会上以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PK前总理朱镕基所说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悬崖,我都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说辞。温家宝还在2007年发表了他的《仰望星空》的诗作,抒发其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的胸怀。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立凡说,在一个提拔庸才,淘汰精英的体制里,温家宝在一众浑浑噩噩的官员中,确实显得与众不同。章立凡认为,温家宝作为前中共领导人胡耀邦和赵紫阳时代领导班子中的一份子,曾经亲历历史,显示出其他高官缺乏的历史感。
章立凡认为,在过去十年里,温家宝一直表现出他的历史焦虑,担心他的历史地位被抹黑,焦虑人民怪罪他不政改:“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关心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评价的人,他不断呼吁政改也是知道,他自己任内政改无望,所以他要给历史一个交代,表明我是想政改的,但是没做成,那是有原因的。他由于纽约时报一抹黑,他今后还很难辩解,他要求的对他家族的调查能有什么样的结果也很难说,他难免有这种焦虑。”
作为历史学家,章立凡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有的谎言很快就会穿帮。章立凡认为,温家宝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有了互联网以后,官方官员撒一个什么谎,立马就会有人出来揭你的老底。现在真相肯定是掩盖不住,历史也就不大可能今后再继续任人打扮。”
*天鹅绝唱*
章立凡认为温家宝是中国过去60年来最弱势的总理,受到政治局其他8常委的牵制,无力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温家宝在泰国对侨界的讲话如同过去一样,再次提到改革。他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性,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实现全民共同富裕,让中国成为一个他所说的“具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国家”。
中国历史学家章立凡将温家宝这次以诗铭志的讲话形容为是一曲“天鹅之死”之歌。他说,如果温家宝不是中国的总理,而是一名诗人,他的讲话无疑是一曲充满屈原式悲壮情怀的绝唱。然而温家宝不幸贵为中国总理,因此历史不会如他所愿地把他忘记,他的成败,他的清白与否,自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