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纷纷将研发中心移至中国

想来点紫薯燕麦粥或带酸辣鱼汤味的薯片么?对于百事公司(PepsiCo)这样的跨国公司来说,这正是它将要研发的口味——研发的创意来自中国,并且面向中国(最终面向世界)。近日,百事在上海建立了该公司在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眼下,为更迅速地提供中国市场所需的产品,跨国公司启动了一轮在中国内地开办研发中心的热潮。这其中就包括过去一周在上海开办研发中心的两家公司:一个是菲多利(Frito-Lay)和桂格(Quaker)的母公司百事;另一个是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

数十年来,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对全世界的企业产生了巨大诱惑,许多公司将在中国以外地区生产的产品加以改动以便在中国内地销售。不过,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研发中心移到这一目标市场,不仅仅是为了更接近消费者,还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中国的研发人才资源。

实际上,包括百事和巴斯夫在内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已经进行了多年。不过这些研发活动通常都很分散。

过去巴斯夫仅在上海就已拥有10家研发中心。而这次在当地政府的激励政策下,巴斯夫又在上海建立了耗资5500万欧元的泛亚洲创新中心以及更大的在华总部。数百家跨国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在华建立了创新中心,现在中国各种研发中心有至少1600家。

麦肯锡(McKinsey)最近一份关于在华医药研发的报告显示,过去五年跨国医药公司在华研发投资超过了20亿美元。报告指出:“在欧美研发中心关闭或者缩减规模的同时,在华研发中心几乎在以同样的速度启动或扩张。”

百事价值4000万到4500万美元的新研发设施包括:百事的厨师们可以用来根据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开发新口味的厨房、可以让消费者进行品尝测试的实验室,以及可以用来生产样品的设备。

百事表示,在中国开展这些流程意味着,其产品可以在两周内上架,跨国公司需要这样的速度才能与灵活的本土竞争者竞争。

需要针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整的,不仅仅包括零食与饮料这类传统上极端本土化的产品。例如巴斯夫也表示该公司需要更切合亚洲市场的需求,以及对市场做出更快的反应。巴斯夫执行董事会副主席薄睦乐(Martin Brudermüller)在巴斯夫上海研发中心启动仪式上表示:“由于我们的顾客在亚洲投资越来越多,他们会在亚洲向我们寻求解决方案。”

不过在华研发中心已经不再拥有成本优势。中国现在不是最廉价的产品生产地及开发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中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马科恩(Bruce McKen)表示:“这其中的优势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真正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不过能不能留住这些人才是另一个问题了。”

巴斯夫对此表示同意。该公司坚称尽管在中国建造成本更低,但他们决定在2020年前将四分之一的研发人员迁移到亚洲“不是为了控制成本”。

研究在华创新的博斯公司(Booz & Co)的范贺文(Steven Veldhoen)表示,尽管在中国初级员工可能比欧美便宜25%到30%,但聘用中级管理人员的成本是差不多的,而聘用高级管理人员的成本比欧美要高20%到25%,原因是这类人才短缺,并且国内竞争对手抬升了他们的薪水。

多数跨国公司表示,如今在中国招聘合格的员工不再像过去那么难了。然而留住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麦肯锡援引的一项调查表明,约100名在中国为跨国公司工作的MBA中,五分之四的人不打算在目前的职位工作超过两年。

这些研发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在中国面向全世界开展创新,不过这一目标不会在一夜之间达成。百事提到使用在中国开发的“龙舟”托盘盛放乐事无限(Lay's Stax)薯片。这种托盘将很快向美国引进。不过在近期紫薯燕麦还是不太可能取代枫糖燕麦的。

目前,中国研发中心还只是在忙着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创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