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高科技行业必输无疑
光伏两大巨头,江西赛维部分国有化,另一家无锡尚德还在纠结。
政府接盘是避免破产的最后一招,也是企业负债国有化的办法,如果企业好转,纳税人受益;如果企业破产,纳税人受损。赛维国有化消息传出后,市场欢欣鼓舞,当天纳斯达克交易的赛维LDK收盘大涨21%。国有化相当于政府出手拯救,光伏行业接近崩盘,负债率节节上升,未来风险不定,即使每股股价低至0.86美元,照样无人接盘,现在政府接盘,投资者额手称庆。
无锡尚德前景不妙,当地政府给了施正荣两条路,一是政府出面购买该公司明年3月到期的总额高达5.75亿美元的可转债,然后经国开行注资救助,但前提是需要施正荣将全部个人资产做无限责任担保;另一个则是,上市公司尚德退市,然后将其子公司——核心资产无锡尚德国有化。施正荣同意,则债务总盘曝光,一生事业付之东流;施正荣不同意,公司破产是大概率事件。施正荣不愿以个人财产担保,含义明确。
政府拯救行动早就开始,首先是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介入,保证重点光伏行业的授信,而后地方政府出面与上游供应商洽谈以未来收益换债权,通过制订规划赋予太阳能、风能等以未来的想像空间,现在,则是地方政府与投资公司直接出手拯救。
中国光伏产业三大教训,对于今后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无技术、无品牌,无定价权。
依靠外资与补贴赢利,整个光伏行业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而中国光伏组件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定价权。一旦主要出口地取消补贴,甚至掀起贸易战,国内行业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欧美政府对清洁能源电价的补贴,以及国内地方政府竞次式的招商引资,国内光伏行业进入大规模增长期,不可避免的,陷入恶性价格战。据尚德公布的年报,2006年其光伏组件的平均出货价格为3.98美元/瓦,2011年跌至0.43美元/瓦,跌幅达89%。
由于国内市场相关补贴不力,输送电力等制度障碍丛生,因此,欧洲等国是光伏补贴的重点区域,由补贴衍生出产业与市场链条,光伏产业两头在外:70%的产品销往欧洲,从欧洲大量进口硅原料与核心技术。2005年,借助补贴与招商引资崛起后,中国光伏组件一度占据欧盟市场的80%、全球市场的65%。虽然出口就是亏损,但据欧盟的计算,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如今,欧美政府不仅降低补贴,断绝产业链利润根本。
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终裁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同时还裁定,中国输美的这类产品接受了14.78%至15.97%不等的补贴。这是美国商务部作出的最终裁定。30%以上的税率意味着就市场赢利而言,中国已经丧失了美国市场,如果继续丧失比美国市场大十倍的欧洲市场,那么,中国光伏企业剩下一两家足矣,其他企业都各自寻找生路去罢。
第二,政府扶持不出高科技。
政府的招商引资、补贴带动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授信迅速做大规模,这就是常见的“体量压死人”,但在核心技术方面却一再受制于人,在关键时刻暴露出高科技外衣下低端制造的本质,银行的大规模贷款有转化为坏帐的风险。
据《理财周报》披露,截至2011年3月末,赛维刚性负债144.64亿元,占负债总额比重为61.21%,其中短期借款为60.36亿元、应付票据为18.79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18.01亿元、长期借款为47.48 亿元。总体来看,公司刚性负债占负债总额比偏高,债务偿付压力压顶。
从赛维的授信,可以看出银行的热情。截至去年3月末,赛维获得银行授信253.69亿元,实际已使用额度为152.04亿元。国有五大行悉数为其提供了贷款,其中建设银行授信44亿,交通银行授信18亿,农业银行授信21.5亿,最大的债权银行为中国银行,授信49.5亿,工商银行提供贷款最少,授信8亿元。其次为7家商业银行,三家外资行有授信,其中引人关注的是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的支持,可见有关部门对这家企业寄予重望。相同的一幕在中兴通讯等企业身上也曾发生。
银行砸巨资、政府偏爱,能够做大,不能够做强;能够短期粉饰财报,却不能够长期建成市场。从美国克林顿时代的癌症研究,到日本从电子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变,政府插手从来都不是高科技、健康市场的必须。
第三,政府必须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提供信息、制订新能源规划,建立风投体制,建立新能源低碳交易市场与补贴机制,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方面,亟需政府制度改进,但政策的滞后,使得中国企业成为软弱的出口巨鳄。
政府主导高科技行业,成功,那是侥幸,失败,那是常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