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物价,食品安全,过马路
在国内没有办法登陆博客,实在遗憾。不过即使能够登陆,也没有时间去写东西。回国休假,两个目的,处理一些重要的私事和陪伴母亲,再抽出一点时间会一会几个好友。三个星期就这么过去了。
每一次回国,都感到国内的巨大变化,今年尤甚。首先是物价,确实涨的很厉害,在小餐馆里点一份凉拌豆芽要18元人民币,一份卤牛肉要32元。商场里的衣服动辄2、3千块钱。我的哥哥家属于技术白领,收入不错,但是依然感觉到生活有点吃紧,这种吃紧不是因为买不起高档电器,旅不起游,而是生活必需的部分越来越贵,比如吃,穿,孩子的教育。其次是个人投资,现在地产的涨幅倒是不疯狂,不过确实如很多人所说的,在城市里,我认识的朋友,稍微有点经济基础的,都购买了至少两套房,拥有三套以上的比比皆是。其他投资方向也是五花八门,民间借贷,艺术收藏,私募,铺位出租等等,不一而足,人人都投资,人人谈投资。第三是孩子的教育,中国人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实在是令人注目,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聚会的主题。不过听的多了,觉得中国自科举制度以来的教育理念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所谓精英教育,家长不遗余力地希望把孩子打造成出类拔萃的人物,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孟母三迁的事情时时发生。教育的蛋糕是如此之大,乃至我看到一些连锁教育机构的门面,占据了商业旺地的最好的门面,其利润之丰厚可想而知。学校迎合家长的需要,也是竭尽全力打造全能的人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核心,琴棋书画,舞蹈戏剧,培养孩子的情商现在也是重点之一。不过听来听去,最后感觉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是老样子。
令我侧目的还有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这也是天天都有的话题,有钱的人尽可能买进口食品和高价的食品,普通老百姓则采用各种办法降低食品对自己的危害,水果和青菜买回来,精心冲洗,盐泡,面粉搓,去除农药残留不惜人工。猪肉拿回来空水是常见的,都是注水肉。打了糖精的水果,打了催熟剂的蔬菜,吃转基因饲料的鸡鸭,含化学物质的牛奶,市场已经几乎无法再找到让人放心的食品,做食品的不吃自己卖的东西似乎是一种行规。我起初很诧异,食品是每个人都要吃的,即使是当权者,以中国政府公权力之大,怎么会管不住威胁自己人身安全的东西。直到我看到一个新词,“特供”,才多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官员和老百姓吃的是不一样的,官员吃的是特供品,或者进口,或者是有机,总之还是比较安全的,很多还不用自己花钱。就像乳业协会的领导声称自己的孩子也喝国产奶,不知真假,不过即使用的是国产奶的盒子,相信里面的内容和咱从超市里买来的也绝对不一样。
在西安过马路绝对是个考验,尤其是几个大路口,现在大家基本上看得懂红绿灯了,不过”让“这个词在这里不存在,拐弯车总是冲在直行车的前面,右拐的车嘶鸣着冲过人行道密集的人群,巨大的公共汽车每分每秒和你零距离接触,弯道加速是每个司机的必修课,眼观六路是绝对的不够用的,还有有的时候是机动车,一到红灯的时候,就变成自行车冲进人行道的电动自行车。我的腿脚不灵便的老妈,灵活的在车间穿行,身强力壮的我,则像受惊的兔子进入狼群。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车子要向人行道上的我冲过来,就为了比我先冲过人行道,总是在到我身前无法通过的时候才来个急刹车。不过抢在别人前头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体现在排队,看病,上学,职场提升等方方面面,资源竞争的社会决定了先到一步可能占有更多的资源。
最喜欢西安的文化和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浸润到西安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城墙,钟鼓楼,宫殿的遗址,还有小吃,发源于西周的羊肉泡,唐朝的葫芦头,清朝的饺子宴,遍布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吃到的肉夹馍,凉皮,米线,都让我大快朵颐。书院街很多作画的,书法的,刻章的,还有几个做泥塑的民间艺人,在那里你可以很便宜的买到一些手工制品,剪纸,皮影戏。20块钱你可以买一个逼真的兵马俑,不过运到加拿大就麻烦了。很多的店主自己就是不错的画师和写得一手好字,你可以选择他们裱好的作品,几十块钱就行了。你也可以选择一块心仪的石头,请店主帮你刻个闲章,等着的时候,欣赏各色各样的石头,印泥和陶器。我比较喜欢看字帖,那些从碑林石碑上复制下来的字,或苍劲有力,或潇洒随意,彷佛书法家把自己的灵魂永远留在了字里行间。
在国内的日子是多么的短暂,转眼我又回到了多伦多的家。很高兴得呼吸了几口确实新鲜的空气。出国让我有机会跳出来看我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文化,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