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良好的中国人

住进伦敦Savoy酒店,在透光天窗的Thames吃着英式早餐,看来这里为数不少的中国游客确有值得自豪的理由。试想想不到一百年前,这家伦敦最早用电梯或冲水马桶的高级酒店,出入的贵宾代表着欧洲的政商上层社会,很难有中国人份儿。今天,公干的、旅游的、受邀的中国上宾在American Bar出入——提醒你,过往这是Churchil、Welles等人喝酒的地方。中国人沉迷于到世界各地的经典icon式地点,为跟名人曾经坐过的椅子有缘而骄傲半天。提到历史,中国人很有话说,一位北京朋友常说的经历是:他带英国和法国朋友参观圆明园时,都说道,你看,就是你们英国人和法国人抢走并损毁了我们的国宝,说完,英法朋友都会乖乖的请他吃饭补数。是的,一定程度上,庞大数目的中国游客,潜意识上,都有种“终于来到你地头回敬你”般的气慨。

我们都读了不少中国输出游客的惊人数字,而以我作为每年行走几次欧洲的频繁旅客所见,这现象已开展了至少五年并且看来只会更成主流。说大陆游客在外的故事已够多了,我这里无需再加多些笑话,所有这些包括外刊的报道,都无一例外像要传达一个讯息:中国人来了,他们将要买起伦敦纽约最豪华的住宅,排队买光最有名的牌子商店,甚至把这些牌子收购变成中国公司。

这产生了普通观光或商务客以外的一种旅游群体,就是比普通游客较有观察力及观点的媒体相关团,特别是一心要打进中国的外国牌子,他们动用的接待规格都是一等一的,至少商务仓由北京上海飞到欧洲,入住食用最好的传奇地标,中国媒体成为最被宠爱的上宾,住在单单洗手间就大过自己间睡房的酒店。

但有时由于口味习惯的不同,作为中国代表的媒体团,也显然未能完全融入这突如其来的富贵当中。对食物的中国化要求是最明显例子。

是的,中国团来到欧洲,过两天后就一定要吃唐餐。本来吃唐餐没有不妥,可是以伦敦为例,质优的中国餐馆,除非很贵否则一般很难说比得上普通水平。而问题往往是,为什么到了外国还坚持要吃中国菜?

这吃的习惯,其实有更广泛的象征意味,那其实说着一件事实:新出来见世面的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的走出中国。他们到外国要吃唐餐,见到所有新见闻都要和国内情况比较。他们在各细节中显得格格不入。

这种比较又分为两阶段,开始时是觉得外国什么都好,最多拿来比的首先是空气,认为一下飞机就空气都不一样。然后是驾车的礼仪,又或者路人的和善等等。

但去多几次外国,见得更多,没了大乡里心态后,就进入另一阶段,一应对外国的蜜月期过后,就纷纷表达对种种外国现实情况的不满:停车贵,地铁污浊,西餐不好吃,不能随处抽烟,网络接收不好(中国游客把时刻都要刷微博的中国传统都带到外地,通过买当地用的上网电话卡或国内电讯公司的海外漫游plan来延续国内一样的微博晒客习惯)。

这些比较,得出的是予盾的结论:你会发现,中国游客一方面在抱怨自己国家太多问题,一方面又自嘲自己已练得百毒不侵,似乎发发这些小噜苏外,再不能有什么可想了。他只管依着现实可给予到的情况过活,没有可以改变现状的想法。又或者说,中国人在国外当看到这许多文化不同之时,跟以往香港人的想法很不一样。

我记得,当年我们经历的各种文化震荡,我们是如何努力尝试去让自己学得更文明,去洗掉自己的浅薄,去试着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尊重。而中国游客给人的印象是,出得来玩的中国人都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改变自己的必要,反而更多是想着世界可如何为中国改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李照兴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