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CHINESE中文网讯,一项调查表明,超七成的中国企业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一直以来,海归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手捧金饭碗”的优质人才。但时过境迁,随着海归稀有性的降低,这些精英也迅速贬值成“海龟”和“海参”,一旦回国就很难就业。拥有海外学历的金字招牌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曾被视为香饽饽的海外学历为何风光不再?
据国外媒体报道,瀚纳仕人才管理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监西蒙•朗斯认为,外语水平是个转折点,国内大学过去10年的外语教育使外语技巧显得不再那么至关重要。
艾薇•王(音)曾在拉夫堡大学攻读媒体及文化专业的硕士学位,家人为此约花费3万英镑。王回国后参加了20次求职面试,她说国内就业机会比比皆是,但月薪不令人满意,且中国用人单位想要既听话又对工资要求不高的人。“如今我在一家瑞士公司工作。为外企工作意味着我可以解释我的工作内容和成绩,但在中资企业,我只能保持沉默。”
中国希望拓展策略,聘用讲英语或具有外国教育背景的人,同时又希望轻而易举地控制他们。
据说在用人单位看来,有留学经历的人往往个性鲜明,或许无法成为他们目标中的顺从员工。但朗斯表示,在某些场合下可能恰好相反,“这非常符合跨国公司的管理风格和文化。“许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可能非常看重独立思想或稍具个性。”
中国正从“堆得高”、“卖得贱”的文化朝着更加注重创新及消费者驱动的方向转变。“目前(中国)确实正处于不稳定的变动期。用人单位和员工的文化转变都相当困难”,朗斯认为,“许多中国公司意识到需要具有国际技巧和经验的人选,但尚未调整好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吸引或留住此类人才。”
有些公司则在这方面表现得不错,正从严苛等级制转向更灵活的西方架构,收入、晋升和职业发展更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或绩效而非工作年限。朗斯说:“在银行和金融领域,许多中资银行都在主动寻求具有西方行事风格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尽管中国的大学正积极应对21世纪的商业挑战,但堆积在岸上的“海待”可能无法阻止其他学生选择留学,(未来)他们在成为“海归”的道路上面临的压力或许会更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