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之行:走访国内医院的一些见闻和随想
回国4星期, 在医院陪了我的同学12天,分享一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仅一家医院, 又是匆匆几天, 可能观察得不够全面。
6月29日下午三点半抵沪,由上海的一位同学开车上高速直奔南京,我说不麻烦了, 带孩子们坐动车, 我们还没坐过动车呢, 但同学坚持说不麻烦, 也想趁机探望生病的同学, 路上又可以跟我聊天, 听我那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的“洋”中文对话。不知不觉地, 三个多小时就到了南京。
同学住进隔离室里, 单间,因为化疗后白细胞数下降太多, 感冒发烧了, 被留在医院住院和打升白剂,我们隔着玻璃窗见了面,她比3月底我们视频通话时又瘦了些,尽管努力控制着情绪, 我还是泪眼模煳,幸亏小女儿对着对讲器那声甜甜的“阿姨好”把我同学的视线转移到她和我那只会咧嘴憨笑的儿子身上,两天后两个孩子跟着来接他们的舅舅(我的弟弟)回闽了,我住在另一同学的一套在医院附近的出租套房里,她让房客临时搬离一个月,我每天的生活很简单, 两点一线: 医院---宿舍,在医院的职工食堂买饭吃,担心到处乱走乱逛, 携带多的病菌或我自己病倒了, 再传染给她就不好了。
首先让我吃惊不小的就是这个无菌隔离室,在美国医院只见过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和部分肝脏移植病患住过这样的病房,一般的肿瘤科还真没有如此级别的隔离室,只有普通单间, 也允许近距离接近患者。WBC 下降太多的病人门上会挂着contact precautions的字条, 医护人员进出时严格洗手和带口罩,访问者也被要求洗手, 穿一次性的隔离衣,我开玩笑地对同学说, 她可以在里面操作药品的无菌取样, 做细菌培养试验了。
2、就医环境不干净、不清静。医院入门或各科室不配备最普通的Hand sanitizer和一次性口罩,这种钱不该省啊!应教育和提醒公众在探访时要消毒手或有感冒时戴上口罩,随地吐痰的现象还有,楼梯上的痰迹就是永不消逝的证据。墙上的“禁止吸烟”标志形同虚设,烟枪们照吸不误, 不管是病患还是家属或是探访者,礼貌或自觉一点的人会走到阳台上吸,更有个别主任/权威肿瘤专家在一群年轻医生的簇拥下进行例行的一大早查房时还在吞云吐雾,是一小时内离不了烟的老习惯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 在我看来, 这是职业素养不良的表现,因为墙上的氧气接口和一些设备装置是要严禁烟火的。美国医院一旦在院墙上标出 “Smoke-free Facility/Tobacco-free Facility” 那就会100%地执行, 不允许病人/探视者和雇员在医院内吸烟,要抽烟就得到指定的区域里,违规时会受保安人员的劝阻,违抗时很可能警察就会介入,也规定探视时间在晚上八点钟结束,ICU的部分家属可能被允许过夜陪伴病人, 但一般会被请到另外的房间, 而不是待在病房里,九点后就不能大声喧哗了, 看电视时也尽量调低音量, 以免影响同屋病友的休息,但在中国, 护理靠的是家属或请的护工,同样的, 墙上的 “请不要高声喧哗, 以免影响病人休息”的提醒丝毫不起作用。
3、病房还是采用自然式通风---开窗。不像美国是封闭式中心抽换系统,春夏秋冬, 早晨或晚上, 病人及家属都会自觉地开窗通风。公共厕所的异味很重, 也很脏。说明清扫的次数不够,仍是蹲式的, 没有马桶式的,最糟糕的是不备手纸,别以为俺的背包整天鼓鼓囊囊的, 一定有美钞一叠或人民币一捆,千万别抢劫或误杀俺,要钱没有, 要纸有一卷,若为一纸故, 真比鸿毛轻……
4、电梯里总是人满为患,尽管服饰/手机等国际化潮流化, 打喷嚏时却不学遮掩口鼻的洋习惯,所以在封闭的电梯空间里, 你极可能就享受到一阵免费的喷雾香水,周围的人也没有让坐轮椅的和推轮椅的人先进电梯的习惯,第三天俺推着同学到楼下的化验室抽血复查WBC, 就只好自己硬挤进电梯, 还很幸运地挨了一帅弟一踩,他也不道歉, 淡定得若无其事,所以俺忍不住提醒他: 小弟, 你踩到的是我的脚, 不是一张纸,他的年龄跟俺的大女儿差不多,对他来说, 可能一句对不起的话很难出口,也许90年后的独生子女就没这习惯, 是我少见多怪了,同学说:”知足吧, 他不吭声就很不错了,碰上个坏孩子, 反要骂将过来呢,你到番邦这么多年, 多少都有点番傻了.“呵呵~~俺忍俊不住。也为我的同学经历了放/化疗后还能说着俏皮话而高兴。
5、先递进医生开的单子, 取得一号码, 就坐等萤光屏幕显号,然后去抽血或取药或做X光/CT等,不必像过去那样排长队了,这真不错! 化验室里的护士手脚麻利, 两个棉签消毒皮肤, 一酒精一碘酒,一针见血, 也不污染进针处,嗯, 技术一流, 佩服! 只可惜她脸上无笑容, 扎针时也不戴手套,后者对操作人员来说是不安全的,不管是什么病人, 血液总是一个可能的传染源,“首先要保护自身的安全, 再去帮助病人” 这是美国对临床工作人员的教育,当然也会有美国的护士或抽血员违规,但每年医院的技术资格评定复查(Annual Competency Fair)时是会重新训练和强调的。
6、病人是个床号, 而不是有名有姓的人,药剂室送来的药是标着床号的小包装药袋或输液瓶,应该加上病人的姓名防止出错,我问同学你吃的那包药片全是你的药吗? 有无出错的可能? 同学答: 很少出错,因为现在都用电脑传送处方了, 药剂人员是根据电脑里的指令取药的,然后装在药袋里送到病房。可万一拿错药瓶放错药呢? 我又问。她没有回答, 反问美国有什么好的办法? 我答: 要核对病人的姓名生日住院号, 叫三保险,从药厂来的大包装药, 全部用机器分装成一粒一粒的单独包装,上面印有药名、剂量和条形码,给病人服用前, 必须扫瞄条形码, 正确的药才能打开给病人服用,若病人拒服时就不打开, 避免浪费。另外在美国是不允许直呼病人床号的,必须称呼姓或名,有些病人喜欢别人喊他们的名字,这是一种尊重,只有犯人, 才被喊 inmate XX 号。
7、挂号和收费处总要排队, 而且总是长龙队,你要知道自己想看哪一科,外地来看病者, 稍微迟疑一下, 窗里接待的人就会很不耐烦地喊下一位,后面的人也就老大不客气地挤上来,貌似为人民服务, 但不为陌生人服务和着想,你汗淋淋地白排了几小时的队了,我在美国只有在中国领事馆里办理护照延期时才会遇到办事员的冷面孔和惜字如金,其它的场所不会有这种待遇, 哪怕是最牛和办案最慢的美国移民局。
8、专家医生太忙了,门口也有屏幕显号, 但那是显给间隔15号以后的病人看的,提醒他们及时上来坐在门口的两排椅子上等候,第一位病人看病时, 护士就让第二位坐在门边的椅子等,前一位病人主诉甚至体查时无丝毫隐私可言,旁人听得清清楚楚、看得一目瞭然。俺还用身体帮同学挡了挡, 不想让陌生的后一位病人看见她左胸到左后背的那道手术疤痕,医生, 俺知道您特忙, 也见多不怪, 可多一块布帘该有多好!
9、国内上大夜班的护士真的非常辛苦,天使天使, 就要天天狠劲地使唤你,有一天半夜后肿瘤科的两个护士要管32个住院病人,累得叭着睡了,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普通病房 11PM-7AM shift 里最多一人管8-10个病人,是不许睡的,偶尔超过12个病人时大家就会哇哇叫, 一定会向管理层递交 working under my protest form。加州和麻州等一些州通过了护士 --- 病人比率的法规后, 医院就更不好违规了。另外, 带病坚持上班在国内是会受表扬和有奖金(全勤奖)的。但在美国, 护士生病了坚持上班, 不但得不到表扬, 反而会令管理层老板和同事不悦,因为你可能把病菌传染给病人, 或你中途退场时, 又会打乱人员的配置。一句话: 添乱。
10、中国医生和护士的职称很多,比如医生有: 实习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之分,而美国医院一般只有两种: 培训阶段的叫Resident (住院医师); 可独立执业了, 就是Attending了 (主治医师), 自己要独挡一面了。同学的主治医师问我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确切的英文翻译是什么, 我答不出来,美国医院各专科是有director。但那是一种行政职位而不是职称,我还老实地告诉他以前也有人问过我履历表上的赤脚医生该怎么翻译, 我也不会。但是中国的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等有经验的专家对年轻医师的“传帮带”制度是很好的。
那么美国到底有多少从中国毕业的从业医师呢? 我答: “5000多名吧。有个CMG网站专门登记和介绍。估计会比这个数字还多, 因为可能有些人还没找到组织呢?!”
您对中国去的医生有何评价? 俺笑了, 答: “你这个问题很像记者问的。我对他们的医术不做评论, 因为我见到的毕竟只是少数的几位。但是就这几位里, 就出了两位director。一位是stroke center的主任, 另一位是泌尿外科主任(Urology)。从发型和着装来看, 中国医生比美国医生不注重外表的打扮。尤其是发型, 如果是理小平头的, 还算精神。但要是留长点的, 就比较乱。也许美国理发师不会处理中国男性的硬质头发。我希望他们听到我的评论后, 多注意他们的外表形象。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来的医师就比较注重外表的整洁。尤其是日本和香港的医师, 头油都擦得贼亮~~。”
11、美国的医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吗? 为什么要大学毕业后才能考医学院? 听说他们四年里就是纯理论, 不像中国医学生那样, 最后一年是实习。MD是医学博士吗? 我答: “是的, 美国的医学生都是百里挑一的优秀学生。但MCAT 的分数高, 不等于就会被录取,还要经过面试,面谈后还会被淘汰,说千里挑一也不夸张,是一种传统习惯吧, 四年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才能考医学院。现在有些医学院接受少数高中生的直接申请, 2-3年的基础课+MCAT 后直接进入医学课程。申请时最好有与医学相关的经历, 说明你有从医的兴趣。四年里不全是理论学习。第一年就开始在医院里接触病人,从如何着装, 如何介绍自己, 如何倾听病人的述说, 如何记录有用信息, 如何提问和回答等有效交流和艺术交流开始,听诊器一挂上, 实验室练习后, 就到病房了。结合理论, 实习其实已经在一年级开始,当然毕业后那三年的住院医经历, 才是正规的实习,严格来说, MD只是一种职业学位, 不是正规的博士学位PhD,我指的是要写论文和经过答辩的PhD学位,医学院提供双学位的, 叫MD/PhD program,它比MD的时间长, 多2-3年,毕业后就是双学位, 教学医院里的教授绝大部分人就是拿双学位的,所以MD学位不等于博士学位。”
12、中国的医生和护士是有某些隐私权的,比如文凭、执照等信息,美国医生和护士则无此隐私,他们的专业背景、执照、是否被诉、有无事故或不良记录等等, 都可以在州政府卫生署的官方网站上查到, 而且那些不良记录会跟着他们一辈子, 甚至会让他们丢了执照, 从此无法从业。
13、产房和肿瘤病房在美国医院通常是布置得最舒适的地方,前者是生命和爱的起始, 后者是生命的终结,所以俺还获准参观了产房,很先进, 个人分娩室和无痛分娩术很受欢迎,但是产后护理还是谨记妈妈婆婆的三不政策: 不下地(不走动)、不通风、不洗澡。护士长问美国有何高招? 我答: 好记, 十字两预防: 止痛、活动洗澡、进食通便。防止两大综合症: 静脉栓塞(导致肺栓塞)和肠梗阻。看来国内孕妇产后的注意事项和健康指导还是不够, 或者说传统的习俗太珍贵太强大了,俺推荐他们配备和使用 micromedex,现在已有多种语言,中文版的也很不错,有疾病介绍/手术介绍, 有药品/营养知识及各种护理方法等,病人出院时的指导和医学科普很重要, 是愈后好和避免再度入院的关键,也应是护士的职责之一, 不能单靠繁忙的医生去解释,大家都忙, 那么 micromedex 就是最好的帮手,一键点击 carenote, 病人要的信息都有了。
14、营养科已开始科普和接受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营养和饮食谘询,可惜缺乏对中风后或老年人的吞咽困难的指导,没有专业人员进行吞咽评估,也没有人指导病人的日常饮食, 全由家属自己乱喂(可能措辞不当, 应是爱心服侍),有时候最简单的 thickener (for liquids) 就能解决问题,一星期后同学出了隔离室, 住在普通病房里了,俺实在忍不住地提醒同病房的一位甲状腺肿瘤患者的家属, 别再硬灌鸡汤了,呛进肺里, 是要得吸入性肺炎的, 会很严重,用些地瓜粉(蕃薯粉)调稠些, 大概就不会呛了,事后他们感激不尽,不知道国内的其它医院有否专业的speech-language pathologist。
15、手术后病人推回病房时全靠家属帮忙,医院没有专门训练的人员搬运病人,碰一壮汉病患, 就很头痛,有帮手的, 也是出蛮劲儿, 四五个人东拉西扯,的确, 让那些穿着制服裙子的娇小护士去搬动病人是不现实的,但是, 一些设备的配备(比如最简单的 sliding board 或给超重病号使用的 hoyer lift )和人员的培训, 是可以让护士也能轻松完成搬运工作的,没有机会去看看那里的运动医学/康复科,但俺又帮着同学的同室病友安全轻松地从担架上移到床上。起初俺惊诧于女性病房怎么会安排一位男病号。护士长解释说病床太紧张了, 就一晚上, 明天隔壁的病人可能出院, 就能调了,同学安慰说: “听说他也是肺癌, 左肺上叶切除,刚做完手术, 虚弱得很呢,他要是有精神头欣赏我的光头, 那就让他看呗,不碍事! ” 那一位甲状腺肿瘤病友也表示同意,疾病使人的心胸变得宽大和柔软,俺有些惭愧! 所以看见一帮壮汉七手八脚地瞎忙时, 就让他们四人各自抓住床单的一角, 用巧劲把病人转移到床上, 又不碰到他的伤口。护士长惊奇地问同学我是干什么的, 所以俺潜伏不了了。我的同学异常高兴, 说我应该考虑一下护士长的未来计划和建议, 回国和她一起办养老院, 一所护理水平一流的养老院,我实话实说这四、五年之内都不可能回国,我那两小妖还没进大学呢,老了后我就真正退休了, 不想老苦了,同学只好对护士长说: “ 你别想再说服她了,你没啥好可惜的,我才不幸呢, 就这么一位最知心好友, 还天远地远地跑到国外, 让我这么多年跟前少了一个说贴心话的人。你说不闷出个癌症才怪呢!......”
是啊, 活着真好, 健健康康地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