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横鼓:以陶鼓乐(组图)


蒙水生拍打着横鼓跳起了横鼓舞。


身着武鸣壮族服饰的蒙水生在教小孙子跳横鼓舞。蒙海婴摄


蒙水生依照旧横鼓模样请人烧制出的新横鼓。

早就听说武鸣民间有一种挺神秘的乐器,似鼓非鼓,陶土烧制,其声浑厚。于是趁采访三月三歌圩之机,前往寻访。   来源于师公戏的陶鼓

一直研究横鼓的是武鸣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蒙水生,他曾经参与过《中国民歌集成》广西卷的收集工作,武鸣各地的山歌都会唱,有“武鸣音乐活词典”之称。退休后,他回到武鸣城郊的老家,静心整理自己收集的山歌,计划出一本《武鸣山歌》,收录他采集的5万首山歌。

蒙水生的家就在武鸣明秀园后面的村子里。新建的房,有个安静的小院子。老人从屋里取出横鼓,一大一小两个。陶瓷鼓身,一头为球形有小圆孔,一头为扇形,尾开大圆孔,两头蒙以羊皮。“古时候是用牛绳绑两头,挂在腹前,两手拍打。”蒙水生介绍说:“这种鼓首尾大,中间细,造型像蜜蜂,所以古书也称为蜂鼓、腰鼓,壮语则称‘yag’鼓,音译为汉字就是‘岳’鼓。”

横鼓最初是用来给师公戏伴奏的。

蒙水生说,武鸣壮族自古以来流行唱师公戏、丝弦戏(又叫邕剧),唱师公戏时边唱边跳师公舞,并且用横鼓来伴奏。

据武鸣师公艺人李登城讲述,唱师公戏壮语叫“做斋”,有祭祀的含义。举行7天7夜的叫“做大斋”,一般在农历十月,即秋收之后举行,也有在农历七月举行的,叫“孟兰会”。做斋的地点多在村中开阔的地坪,因而有人误认为这是在“庆丰收”,其实不是“庆”,而是“祭”,祭神、娱神、娱人。师公戏表演少则八九人,多则十几人。陶瓷做的横鼓太重,又容易打破,就放在边上敲打,用作伴奏。领舞者则手持扁鼓,边打边舞,舞蹈队形变化多端。舞至高潮时,人人汗流浃背,尽兴方休。壮语把这种师公舞称为“踩罡”,或者叫“踩灯”,根据舞蹈动作的不同,有踩十二灯、三十六灯、七十二灯之分。所谓“罡”,即天罡星、北斗星,武鸣壮族人有“南斗求寿、北斗勾簿(勾簿即处死)”的传说,所以每次跳踩罡舞时,舞蹈者都会以队形摆出“福”、“禄”、“寿”字图样,以此来祈寿祈福。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