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的中国财富500强企业(图)
中国大陆上榜“财富500强”的73家企业,只有5家是民营企业,并且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品牌,大多都是石油、电力、电信、钢铁、铁路等垄断或者半垄断的企业,他们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利润。我们在肯定中国经济和企业的进步和成绩时,更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与世界知名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地弹冠相庆。
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2年世界500强榜单,除了荷兰皇家壳牌超越沃尔玛荣登榜首这一看点之外,中国包括港台在内,上榜公司数量达到79家,首次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也成为本次榜单的最大的亮点。
可以说,从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围,到2012年仅中国大陆就有73家企业上榜,并且超越日本位居第二,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电力在排行榜上排名的一再提升,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做大”的实力。
上榜企业多,自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仔细分析上榜的企业,却不免令人总是沮丧。500强作为权衡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中国入围500强的73家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和缩影。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上榜的73家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化程度以及科技含量,那么,无论和位居榜首的美国,还是和已经退居第三的日本相比,都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在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上,与上榜的数量相比,更是不成比例。
首先,中国入围财富500强的73家企业,没有一家具有国际声誉的品牌。无论是位居排行榜前十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电网,还是其他企业,其在业务分布、利润来源、品牌的知名度上,影响基本仅限于中国。“两桶油”的利润,80%以上来自中国,除了华为和联想这两家所谓的“民营企业”的国际业务尚可之外,其他入围的企业大同小异,基本都属于真正的“中国企业”,他们营业收入的80%以上都是在国内,他们仍然属于中国,而不是世界。
其次,看看中国入围的73家企业的利润来源和行业分布,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入围的企业基本都在零售、电子、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而中国入围的企业,大多都是石油、电力、电信、钢铁、铁路等垄断或者半垄断的企业,他们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垄断利润,华为、吉利、联想等完全靠市场竞争杀入500强的企业少之又少。在竞争性领域,整体盈利能力偏弱。
第三,入围的73家企业,只有5家是民营企业,包括去年入围的中国平安保险(排名第242位)、江苏沙钢(排名第346位)、华为投资控股(排名第351位),以及今年新入榜的浙江吉利和山东魏桥。剩下的68家企业,基本都是中字头的央企或者国有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盈利状况总体不佳。入围的68家企业的利润,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利润的4倍以上,仅仅中移动和中石油两家的净利总和,就超过了中国民企500强的利润总和。
毋庸讳言,借助于金融危机的良好契机,中国企业在规模和效益方面,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日益缩小,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而且,这种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样,都超乎世人的想象和意料。
然而,在肯定这种进步和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与世界知名品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不是忘乎所以地弹冠相庆。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大国,入围500强的企业与年俱增,但迄今为止,却依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这在世界经济史上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
的确,通过并购重组,中国一些企业的规模做大了,但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球品牌;企业主要来自垄断行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却无法获得和其排名一样的尊重;依靠市场化发展起来的企业,生存依旧艰难,无法圆自己的500强之梦。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唯一没有国际影响力品牌的经济大国,这不是荣耀,而是尴尬,但这种尴尬,却真实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所处的阶段。
对于中国而言,财富500强既记录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同时,也真实记载着中国市场经济进步的不易和不足。这是一个标杆,一个令人深感遗憾的标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