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的风水秘闻(组图)
永陵宝地
祖坟葬于龙脉之地是否就能辈辈当皇帝,这个不得而知。不过清王朝非常看重风水,每一座陵园选址都是经过钦天监地理官员测量,这既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一种祈福方式。
在今沈阳,有三座陵寝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和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并称“关外三陵”。在这三座陵寝中,清永陵被誉为“关外第一陵”,是大清皇帝爱新觉罗氏族的祖陵,也是关于龙脉传说较多的陵寝。
前文已提到,清永陵是清皇室的祖陵,位居清初盛京三陵之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初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兴京陵为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这里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和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顺治五年清世祖福临追封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并追封礼敦为武功郡王,塔察篇古为恪恭贝勒。
民间流传,满人能入关,爱新觉罗氏能坐拥天下,都和祖坟——永陵的风水有着最千丝万缕的关系。
永陵背靠启运山,前朝烟筒山,左有青龙之首,右有白虎之尾,因此,永陵之龙,形势俱佳,有万乘之尊之势。再加上苏子河如一条玉带一般缠绕其中,波光潋滟,二道河、错草河、苏子河三条河流形成“三水入库”(“库”意为“墓”)之势,实乃天下难得的风水宝地。
令人称奇的是,启运山上有十二个山头,“青龙,白虎,近案”这些山距永陵都是十二里,龙须水(苏子河)流经此地长度正好也是十二里,另外永陵的风水地势所有的数据都与十二相吻合。这似乎与清朝共产生十二代皇帝有某种玄妙的联系。
更让人觉得离奇的是永陵后山有十二山峰,后人评说为:山峰高的对应的皇帝在位时间就长,山峰低的对应的皇帝在位时间就越短。在这十二山峰中,中间的三个山峰最高,正好与顺治、康熙、乾隆时期之鼎盛正相对应。从嘉庆帝以后,清朝逐渐衰落,到最后一个山峰隐约难见,几乎不能称其为峰,被民间解释为第十二个皇帝溥仪成了末代皇帝、亡国之君,就是证明。回顾清朝历史,居然一一对应。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这一切都给龙脉之说涂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也许天命说和风水说只是为渲染皇权色彩,但是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却写下了不能磨灭的一笔,并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福陵佑清
努尔哈赤是清史中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未称帝,却是满洲开疆拓土的先祖,大清开国皇帝的父亲。他的陵寝位于沈阳城东的天柱山上,俗称“东陵”,初建时称“太祖陵”、“先汗陵”,后定陵号为“福陵”。
福陵论名气不如永陵,论规模不如昭陵,但是,它却是“关外三陵”中唯一一座完全按照风水学原理所选择的墓址。
相传,在努尔哈赤驾崩后,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称帝,皇太极四处派人寻找埋葬“龙体”的“吉壤”。过了许久,仍旧未能如愿找到一块称心如意的“风水宝地”。
一日,他路过一处山麓,登顶观望,见一条长蛇和一只雉鸡正在嬉戏争斗。发现有人后,雉鸡立刻展翅飞上九霄云外,长蛇则化为一条光柱直冲天际。皇太极很是好奇,于是问身边随行的大臣:“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竟然能够出现如此奇妙的幻象。”大臣回答:“此地在明朝时被称作东牟山,老百姓叫它石嘴山。先王当年在此地与明军曾经交战,随后又将此地命名为天柱山。 ”
如此详尽的一番解答,让皇太极大为惊喜,随即他脑子里面萌生出了一个念头,便道:“游龙戏凤之地必为福地,想来乃是天造吉壤。而太祖也早有意愿,他将此山命名为天柱,所谓的天柱乃是古代神话中的擎天柱。想必这一处吉壤作为太祖的万年吉地,足可保我大清江山稳固、万世不绝。”
据《盛京通志》记载:“福陵,近则浑河其前,辉山、兴隆岭峙其后,远则发源长白,俯临沧海,王气所钟也。”也就是说,福陵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浑河古称沈水,山南水北为阳,沈阳之名的意思即是在沈水之北)按古代堪舆大师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河),后有靠(山)的标准,福陵确是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生涯,为大清建国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正应了龙脉之说,起于天池而终于奉天。努尔哈赤的成就和气魄是很多帝王都不能企及的,他死后,子孙也把他葬在了奉天的旁边,希望他用真龙天子的气度守卫满洲龙脉,永葆大清江山。
后来,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不能不说也归功于这条龙脉的庇护。清朝历代皇帝深知这一点,因此下令封禁边关,保护龙兴之地。时至近代,清廷迫于压力废除柳条边关,开发东北,此后几十年内清朝便走至终点。所以,龙脉被扰之说,未必就是戏言。
节选自《帝国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