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上浮难挡四大行存款再降4600亿
中国银行体系过去12天竞相上调存款利率的积极举措,并没有阻止6月这个季末的关键时点存款仍源源不断流失的态势。
6月20日,本报记者从国有大行获得的数据显示,6月前两周,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各项存款较月初大幅下降4600亿人民币,存款继续流失的态势也加剧了月末季末大规模冲刺的难度。
或许受存款流失的影响,四大行贷款增长依旧乏力。6月前两周,四大行新增贷款仅为250亿元,存贷款月度波动呈现的“前低后冲”模式尚没有根本的改观。
6月7日,人民银行42个月来首次宣布降息,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重大举措,此后短短12天内,中国银行体系掀起了一波存款利率上浮潮。
据本报记者了解,各家商业银行已对此次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冲击作出相应评估。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认为,此次降息实质为不对称降息,对今年全年利润增速的影响在3%左右。同时,由于利率重新定价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此次降息对明年利润增速影响将更大。
存款“撑杆跳”难以为继
央行提高存款利率上限之后,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态度相对“保守”。6月8日,存贷款利率下调首日,1年期存款统一执行3.5%的利率,约为降息后基准利率的1.08倍;而股份制银行则更为积极,短短12天内,1年期存款利率分别由6月8日的3.25%上调至3.5%,此后又上浮到顶至3.575%。
不过,存款利率的小幅上调尚未带来明显的拉升效应。借用一位股份制高层的话说,“相比居民储蓄存款,对公存款的黏度要更大一些;今年以来存款不振的情形受到了金融脱媒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大企业金融脱媒趋势愈来愈明显。”
这也恰是信贷增长乏力的一个原因。近两周来,银行间债市频频传出利好消息。先是超短融发行主体范围大幅度扩充至一般中央AAA级企业及其AAA级核心子公司,后是中票、短融的可发行额度被允许成倍增长。
“央企一般都是银行的核心战略客户,现在一发债动辄200-300亿,贷款的替代度太高了。”上述股份制高层坦言。
民生银行管理层5月底接受机构调研时也坦陈,银行吸存压力的确存在,该行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进一步增设营业网点,以及发行一定量的理财产品。
6月末,恰是月末、季末、年中三大考核节点,银行体系存款未来10天预期将会得到大幅度回流。不过,商业银行依靠结构性理财产品月末存款“撑杆跳”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现在,连我们都开始考核存款了,考核指标分到个人头上了。”某政策性银行南方分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资产负债经营压力不仅仅体现在商业银行身上,甚至政策性银行也感到了竞争的阵阵“热浪”。
信贷左右为难
四大行6月前两周仅250亿元的信贷投放也折射出左右为难的尴尬,至少说明5月份以来,频频释放的“稳增长”信号尚未完全传达至银行体系。
本报记者获悉,在监管机构5月底召开的一次内部讨论会上,监管人士认为,银行体系应该将“稳增长”摆在重要位置,要保证国家发改委已批项目的贷款需求;同时,铁路、公路等基本建设贷款,允许超过贷款集中度要求,对其周转贷款银行要继续放贷。
此前一直严控的房地产和平台贷款也显示出松动迹象,监管机构允许“政府融资性平台贷款,在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缓释风险的原则下,对自身能还本付息、项目建成还未形成现金流的平台贷款,收回后可以再贷。”
尽管商业银行人士反映,近期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尤其国有大行总行游说的力度加大,但从贷款上,银行体系还没做好充分的放松准备。
“不是想放就能放的,银行也要考虑风险和收益匹配,再来一轮刺激计划,谁都受不了。”6月20日,某股份制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如是对记者说。在他看来,利率市场化冲击之下,定价能力比规模扩张显然更重要。
据上述人士透露,今年1季度,该行大、中型对公客户的贷款利率上浮程度不降反升,而对小型企业的贷款上浮程度虽然略有下降,但降幅也不大,且4月份的贷款收益率比3月份还有提高。
“这一次利率市场化都是预料之中的,我们认为这只是其中第一步,估计今年或者明年还会走第二步和第三步。最终利率市场化,息差空间肯定会压得更小。”上述股分行高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