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白领被逼买车
俩发小,都在房奴的链铐上,又给自己套了新的枷锁:车奴。相比在北上广苦苦为厕所和卧室是否健全的蜗居打拼的同学们,二线城市周围朋友有车有房的感官冲击,极具杀伤力。
事实呢?发小打电话给我,哭诉这个月的油费、停车费、保险费、小事故维修费,孩子的奶粉,房子的贷款,两个大人的吃喝,已经和即将到手的工资之和资不抵债,我劝她把车卖了或者停用,她决绝地摇头否定。
发小并非虚荣。车子在二线城市的使用率虽然没有距离上的必要性,但购买动力依然强劲。
不像北上广,市区的轻轨、地铁,还有公交车,基本可以将城市贯穿起来。北京的公交卡已经便宜到了两毛钱一次,而我所在城市石家庄的A卡月票尚需40块钱,B卡也要9毛钱一次。要知道,2011年,石家庄的在职职工年工资为35312元,平均月薪不足3000。而那些将平均数拉高的高收入人群是不必考虑公共交通的,也就是说,更多的人,月收入远远低于3000元,40元一个月的支出,又不能完全和快捷便利对等时,咬牙勒裤带买车也就不那么不可理喻。
再加上走到哪个城市都一样的公交车人多车少,覆盖率低,转车次数过多,也多少减弱了人们乘坐公共交通的积极性。
台湾电影里,帅气的外卖哥骑着小踏板到处招摇,可中国很多城市,出于防飞车抢夺的隐晦目的,禁止摩托车在市区内出现。耍酷和低碳都被阻断。大多数的省会城市,若非是送水工和快递员,电动车这个新物种都很难被接受为交通工具,自行车从某种程度上,对人工的要求太高,对于不大不小的城市而言,一年四季选择它,冬冷夏热,实在难以依靠。
二线城市机动车的独有现象,就是街头德系官车和民用小排量的二分天下。任何一家单位的楼下,都能看到姹紫嫣红的两厢小车,像大朵的绿叶子点缀着领导们出入的黝黑色座驾。
俩发小的车,也不外乎于此。当年购车时的左挑右选,不必说也是价格卡在了七寸上。这个城市很多的物业被骂无良:八九万的小车,开进小区就要购买十万以上的停车位。和在日本先买停车位再发放车牌不同,中国人买车都是先结婚后恋爱,于是俩发小每晚都得提前从单位溜号,赶回家玩现实版抢车位。
其中一位更加悲催,物业贴出新的告示,连楼下的空地也征用了。这意味着,回去得再早也没得抢了,除非你掏出那笔银子,给汽车买一个床位。要不就把车停到小区外,忍受剐蹭和丢失的恐惧。
她们不是没有考虑,打车出行,这个想法被否定也有着实际的渊源。越是天气坏,节假日、上下班,你需要打车的时候,别人也需要,早晨出门站着站着盼望着盼望着,就要迟到,这时候每一辆出租车都扣下空车的指示灯,拉着陌生的乘客,从身边呼啸而过,如果此时你没有恨恨地想,买车!这也有点不正常。
谁家没几个亲戚,穷也好富也罢,人民币浮肿,总也是个万元户。再加上觊觎你利息的银行从中煽动,东拼西凑,还有贷款做媒,呼啦一下,二线城市的机动车保有率就直线上涨了。北上广的拥堵,有政治经济中心做借口,二线城市的半瘫痪也不是完全无厘头。
汽油破八了,说是触动了谁谁谁的神经,真的么?倒是房奴和车奴的双重身份下,大多数人被压的麻木了。
发小两口子的月收入5000多块,贷款1100,奶粉尿布1500,车费1000,俩成人的水电煤气吃喝拉撒,基本把剩余的那点咂摸干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车有房的人,不愿意去看电影了,电影院停车费5块,电影票60,爆米花和汽水10块,这笔额外的支出或许会颠覆这个月的收支天平。
对于更多的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是把买了车的生活继续下去,就算汽油破十,车还得开。如果出门就有公交地铁,不用屏住呼吸,不用赶车像冲线,在经济实惠的框架内实现普天同庆,还去买车的人,那就真的是有病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