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非不断的中国奶粉行业再次爆出了“大事故”:某品牌的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随即,厂家、媒体、公众各执一词,一片混战。主管部门的“结论”没有平息争执,反而成为“被利益绑架”的“证据”。在许多人看来,婴儿明明吃了奶粉,也出现了性早熟的特征,怎么可能没有问题?
无独有偶,2011年的美国,出现了一起性质类似、后果更严重的事件。
12月18日,密苏里州一名10天的婴儿因为感染“克罗诺杆菌”而死去。这种细菌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家里和医院都有可能。其感染非常罕见,通常美国疾控中心(CDC)一年会收到几起病例报告。经常发生于新生婴儿,一旦感染,后果就会很严重,死亡率相当高。
这位婴儿死前吃过某品牌的配方奶粉。销售商沃尔玛得知这起事故之后,立即封存了那家店里的该批次奶粉,并在第二天通知全美三千多家店面,下架封存同一批次奶粉。对于消费者手中的存货,无条件退款或者换货。不过,他们也明确说明:这一举动只是出于“谨慎”,并不是认定奶粉存在问题。至于真相,他们也等待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22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了沃尔玛的行动。在这些报道基本上平实的报道了事件,并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判断”,也没有谴责厂家的“黑心”,也是跟沃尔玛一样等待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虽然如此,该奶粉厂家的股价还是下跌了10%。厂家也没有气急败坏,只表示他们的产品在出厂前经过检测,是合格的。而公众情绪也很稳定,大家都在等待主管部门的声音。
12月30日,CDC心和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报告,公布了调查进展。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 那段时间CDC还收到了另外三起克罗诺杆菌感染报告,他们完成了其中两起病例中的细菌DNA检测。结果发现两起病例中的细菌基因序列不同,说明它们并不是来自于同一源头。
第二、在死亡婴儿留下的开罐的奶粉、配奶粉的水,以及配好但尚未喝完的奶中,CDC都发现了克罗诺杆菌的存在。
第三、FDA检测了与死亡婴儿所用的同一批次,但是未开封的的奶粉以及水,没有发现克罗诺杆菌的存在。
第四、FDA还检测了生产奶粉和水的设施,没有发现该细菌的存在。
根据这些结果,FDA和CDC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奶粉和水在生产和运输分销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所以,厂家是无辜的,消费者可以继续使用该批次的奶粉和水。
FDA和CDC表示将会继续调查各起病例的的感染原因。不过对于公众来说,这些信息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真相”。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应该怎么办。这一份公报也提供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首先,克罗诺杆菌感染的症状是发烧,以及食欲不振、啼哭和吵闹。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就不用担心。如果有了这些症状,就需要求医,通过医学诊断来确诊。
其次,CDC强烈推荐母乳喂养。
第三,如果不得不喂养配方奶,公告还提供了安全操作配方奶粉的指南:每次配奶之前用肥皂洗手;奶瓶等各种接触配方奶的器皿都用清洗剂和热水洗涤;需要喂的时候才配,配好立即喂,没有喂完的就扔掉;遵守奶粉包装上的要求等。
至此,这一“死亡事件”算是尘埃落定。不管是生产厂家、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恢复了事故之前的平静。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