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探源(图)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段话意思是说,道孕育了万物,并以德充实他们的内在,赋予他们有形的形体,使他们在事势变化中发展。所以世上万物没有不崇敬道不珍惜德的。所以道内附于万事万物之中,而相对来说,德则是道于万事万物的外显。道与德,用人来比喻,就像是人的生命和人的内在的品性,是构成人的最重要因素。正如过去老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了坏事是缺德、是德性不好,某家或某人有了什么好事是祖上积了德,人们的品性的好坏是与德有关的,一个人德越多,他的品性越好,也就越接近道的本源,所谓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道家讲的“返本归真”。

但是当时并无道德一词,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为因此学问到“礼”为止,这个礼是道德的极限。但是反观“礼”,礼乃是人事神求福,因此神是学问的最高处。这里的神也就是道。我想这也许就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最后也走向宗教的原因吧。

有些人认为,道德只是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对错标准来自于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认为道德理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从事物的本源——道的角度看,道不变,万物之初的纯善不变,德不变,变的只有人。是人离他富德纯善的初始越来越远,所以他们自己的善恶是非标准发生了变化,而并不是道与德真正的发生了变化。

今天的人都在感叹世风日下,道德下滑,诉其源就是人们离“道”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信神,而这些恰恰是道德之源。特别是在中国文革中,共产党强迫人们丢掉神的概念,偏离道越来越远,没有了是非标准,社会不断的下滑,以致精神文化上满目疮痍。要重新匡正道德,唯有对神的正信。

本文留言

作者索妮娅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