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机遇来自哪

当今的投资者越来越关心宏观经济数据了,每当数据一公布,就会引发爆发式的解读,或喜或悲。这一方面反映出投资者的理性程度在提升,与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在接近,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疑问:数据反映的是过去,而投资买的是未来。如4月13日公布的是第一季度的GDP数据,而投资者应该关心的是第二季度乃至全年或未来的经济走势。这好比是闪电和打雷之间的关系,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所以数据的发生就如闪电,而数据的公布就已经算是雷声了。有不少人听到雷声怕得要死,担心被雷劈死,但实际上,当你还能听到雷声时,其实已经证明你是安全的。因为威胁人的生命的,是被电闪击中,雷声已经是过去时了。

相信有关雷电的知识,大家都懂,但懂归懂、怕归怕,或许是因为声与光相比,前者对人的震撼力更强吧。由于人兼具生理反应和理性思维的双重功能,故人们还是很难克服诸多非理性的恐慌。同样,投资行为看似理性,但受情绪的影响却很明显,比如,估值低、成长性好的品种应该是随时可以买入,但投资者购入的时机往往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价格出现上涨时,二是当别人推荐时。此外,从众心理也是导致投资非理性的一个典型表现,所谓的羊群效应导致不少投资者经常追涨杀跌、亏损累累。所以,投资行为实际上就是理性与情绪之间的纠结,是贪婪与恐惧相伴相随过程。如能克服情绪的困扰,应该能够提高投资业绩。

但不管是闪电还是打雷,均不构成投资决策的最好依据,因为投资着眼于未来,而打雷代表过去,闪电也不过是表明现在。为此,研究和预判未来才能成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这就需要考验投资者的分析工具、数据获得渠道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这也就是巴菲特能够如此成功,而大部分投资者跑输市场的原因。有人会说,要预测未来,也需要获得过去的数据。此话不错,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深化对过去数据的成因、真伪和来龙去脉的研究。

以宏观数据为例,央行公布的货币数据相对其他数据准确度要高,而由下级层层上报的经济总量数据相对误差会大些,而其中的如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误差更大。因此,投资者应对数据产生的基础、可靠性以及同比环比关系等均需要了解,即不仅要过滤噪音(雷声)对投资的干扰,而且要分析事件(闪电)发生的成因和影响力,及今后走向。

在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中,不仅有经济数据的变化,还有为应对经济波动的对策,即政策。从历史看,中国股市走势与经济走势的相关性并不大,却与政策变化的相关性较大,如08年年末至09年年中,GDP增速一路下行,但上证综指则上涨了近一倍,上涨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提出了两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故经济不好则意味着政策会变好,反之亦然。而在09年下半年至11年的两年半中,经济增速高歌猛进,而股市却成为全球股市表现最差之一。可见,根据经济数据来把握投资机会,在中国基本上是失败居多。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已成定局,即便二季度会见底回升,也很难有高增长的机会,明年经济增速或比今年更低。所以,即便你能预测准经济数据,股市大幅攀升的经济增长逻辑似乎也不成立;且再来一次投资拉动型刺激政策也不大可能,故政策逻辑似也不成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如果从经济转型、改革与创新、增长可持续的角度看,过去经济高增长导致的泡沫风险似乎正在化解,故市场表现也不应该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市场机遇往往来自于超越一致预期的部分,来自于寻常分析套路之外的逻辑。

本文留言

作者李迅雷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