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鼓形石块上的文字(图)

石鼓文是刻在鼓状圆石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它比金文更具有明显的动感。书法史上称它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

这些刻有文字的鼓状花岗岩,在唐朝初年于陕西凤翔县出土十座,每鼓高约 45至90 公分不等,直径约 60 公分,上头的石刻文字因此而称为 “石鼓文”,其文字内容为歌咏东周年间秦国君主游猎之事,故又称为“猎碣”(碣读节,方石为碑,圆石为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

每座石鼓四周都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而修辞、用韵、诗风俱与《诗经》相近,后人以各鼓开头二字为名。譬如吾车、汧殹、田车三鼓的完整度尚佳,也有一座石鼓的文字全失。十座石鼓原有700多字,历经日晒雨淋,现仅吁200多字。清乾隆55年(1790年),乾隆帝曾经令人仿刻十鼓,置于太学。而研究这些金文、石鼓碑文的学问,被称为“金石学”。

本文留言

作者伍万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