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药的玄机(图)

 2012-04-16 17:2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Getty Images)

中药和西药重要的一个区别是中药取材于自然界,而西药则需要经过化学提纯。取材于自然界的中药品类众多,各种药材的搭配,各种性味的组合,各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季节、产地、花叶根茎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药如同研究历史、研究人物、研究社会一样,具有强烈的辩证性,有着追求真理的意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弥纶天地之道”。

西药根源不同

宋以后,有不少读书人开始研究中医、中药,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医道与天道相通,一些医家也提出了“医非小道”。当然,最重要的是它是天然的,还很便宜,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过去,一般人都能知道几味有效的中药单方,在偏僻的地区,人们也口耳相传着一些草药知识。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主要应用的也是天然植物药物。西药则不同,它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发展之后的产物,其思维方式是对抗性治疗,故要经过高温、高压,加上催化剂的作用,从矿物、动植物里提取有效成分,性质单一而猛烈,毒副作用大。一味西药,不管是北京的,还是纽约的,药性和效果没有两样。而开发一种西药动辄上亿美元,使得看病吃药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事情。

人工比不了自然

自然比起一些科学家来,似乎更懂得怎样养护人体,它那成分复杂的性味保证了人体中的多种需要。如果人们能比较一下各种水果里边的甜和人工提取之后的糖的甜,就能发觉人工的甜只有味觉功能,而各种水果里边的甜则蕴含着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所以中国人认为食物就是药物,药食不分家,重保养,重整体。回忆小时候为了预防传染病而喝的麻藤汤,浓浓的清香之下,藏着一股暗甜,把熬煮过的根块一丝丝地撕下,放到嘴里慢慢咀嚼,也是一桩美味。还有一些草药单方也很有效,我记得专长在山石旁的一种小叶片,背阳的一面有层金黄色毛茸茸的细粉,把它刮下来,止血的效果奇佳。

中药不宜西药化

科学背景下的西医,不具备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不了中医中药,认为中药没有特效,把中药当成保健品,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内的一些专家们,也走上了中药西药化的道路,对黄芪、麻黄等中药进行提纯。老中医们举例说指出其弊:比如说麻黄,我国古方多用以发汗,用以治喘,富含二十多种生物碱,对高血压病人是适用的,但是西医经过提纯的麻黄素,只有一两种生物碱,对高血压病人就不适用了。黄芪是中医学常用的补气良药,西药的研究方法对黄芪的药理进行研究,经过化学提纯、结构分析、提取物动物实验等,最后结论是黄芪有降血压作用。结果几斤甚至几十斤黄芪提取物的降血压作用,还不如一片西药胍乙腚见效快。所以研究只能得到如下结论:黄芪毫无用处。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之作的“青蒿素”,已不具备中药的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也不再是中药。

人与自然重和谐

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中药里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玄机,与文化息息相关,像“阴阳平衡”、“天生一病,必生一药除之”、读书作画“无非是药”等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回归人的本真状态。科学把整体还原为部分,强调“分”,破坏整体生命的活泼生机,病人如同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下的一个细胞,科学的价值成就了,生命的神圣感失去了,可谓“其成也,毁也”。

来源:看杂志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