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影楼的经历

上路纯粹是受了一位朋友的骗,把俺骗上了佳能这个贼船。朋友是发烧友,一次和他一起逛一家器材店。看到一台二手的EOS-1n,朋友一通吹嘘,怂恿俺买了下来。后来,边照边买,又添了数只镜头和两个机身,附件就更别提了。那篇漫漫器材发烧路,我除了中画幅一步跳过以外,已经走了一遍了。可技术仍然不怎麽样,想来十分惭愧。在朋友中摄影有了一点小名气后,有一天,一位朋友遇到我时说‘一家影楼正在招工,你那么喜欢摄影,干什麽不去试试’,我的日语很烂,一想到作摄影师要和顾客充分交流,我就萌生了退念。在那位朋友的一再鼓励下,我才答应去试试,现在想来,对那位朋友仍是充满感激。

影楼的考试并不难,通过后我把拉我上船的那个朋友也介绍到了那里。摄影师的主要任务是给顾客排婚礼场面。拍摄内容主要是抓拍,没有摆好姿势的摆拍。为保留现场感,全部禁用闪光灯。器材由影楼提供,器材人手一套,每套内容如下。

1机身两台,两台Nikon F3或两台Nikon FM2或两台 Nikon FM3A
2 镜头两只,Nikon MF24mmF2, Nikon MF85mmF1.4, 分别装在两个机身上。
3 使用副食400负片,偶尔也用正片和黑白。

我想各位看了以后一定很惊讶,我刚开始也是非常吃惊。抓拍居然用手动?抓拍居然用定焦镜头?居然不用闪光灯?和国内的流行观念格格不入。我向上司提出这几个疑问,他的解释我和我的那位朋友根本不信,但事实胜过雄辩,不久后我们两个就服气了,解释如下。
1. 相机自动对焦虽然快速精准,但因为拍摄时重在一个抓字。自动对焦后的重新构图即使只花零点几秒,也经常贻误战机。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暗处,自动对焦常常罢工。所以我现在即使工作时用自己的EOS相机,也改成手动对焦。
2. 环境光线不够,又不让用闪灯,镜头的光圈就格外重要,正是因为光圈的原因,才不用变焦而用定焦头。两只定焦一只用来拍大场面,一只用来拍特写。
3. 手动机身过片不一定慢,那位上司随手抄过身边的一只相机,装上胶卷,让我从门口用正常步速走到墙角。在我走的大约4秒间,他给我拍了5张,然后马上冲洗,张张不虚!这可是过片,对焦,按快门一气呵成。只听啪,啪,啪。。。

干了一段时间,说说感想。
1. 国内的冲洗水平真是。。。坛子里可能有些大虾在冲洗店干,我就不往下讲了。这点给我印象最深。
2. 尼康的那款85mmF1.4真是太棒了,我简直找不出合适的用词来赞美它。即使自己用着Canon的L镜,它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其它值得提的事情还很多,要是写成流水账,几千字也不止,就先谈这些吧。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更欢迎有经验的大虾排砖,多交流。

 

补充

赵老师:别客气,大家多交流吧。
DCFAN:我确实想上些片子,但是因为涉及到肖像权问题,咱又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不得不小心一些。但我想上些风光,静物之类的是没问题的。

我并没有鼓吹手动的意思,只是觉得手动与自动在特定的场合下各有各的优势。我的工作就是给人拍摄婚礼,大约几个月前坛子里讨论过拍婚礼的话题,大家基本一致认为自动对焦,变焦镜头,闪灯是标准装备。可我感到自动对焦在某些情况下也有不便,比如暗处的对焦。谁都知道变焦好用,但因为不能用闪灯,不得不用大光圈的定焦。

大家好像对那位日本朋友的过片速度很感兴趣,其实我很不赞赏他的粗暴操作。他哪里是使用相机,简直是在糟蹋相机。他的左手并不是托住机身,而是直接攥住镜头。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紧握住镜头接近相机接口的地方,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指配合对焦,右手过片。他的左手一定握的很紧,因为即使右手快速过片,相机也丝毫不见晃动,紧紧跟着被摄主体。在过完片子之后,对焦也完成了。确实很迅速,但相机要足够结实才行。我曾想过,这种粗暴操作要是换了国产两鸟。。。影楼的器材虽好,但是磨损也较严重。

简单谈一谈日本人的结婚仪式。
日本人的结婚仪式日语叫“结婚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做“举式”,第二部分叫做“披露宴”。
举式也就是仪式的意思,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传统的仪式,叫做“神前结婚式”,另一种是西方传来的在教会举行的仪式。

教会的结婚仪式大家比较熟悉了,婚纱,红地毯,鲜花,牧师等等。我比较喜欢这种仪式,看着新人笑容满面,不仅客人,连我们这些摄影师的心情都挺舒畅。

神前结婚式就不同了。一个挺喜气洋洋的场合,被弄得庄严肃穆,甚至有些阴森。大厅正中供起一座神龛模样的东西,前面还摆上供桌,放满五谷,水果等等各色祭品。让一个道士模样的人在前面挥着拂尘装神弄鬼,念念有词,洒酒祭拜天地等等。如果没有新人在场,你肯定以为是在祭祖。因为有“神”在场,规矩甚多,场中极其安静,连摄影师都不能走动,客人更是大气也不敢出。我拍过若干次神前结婚式,心情都十分压抑。以前日本都是神前结婚式,但近些年,教会式越来越多,已经占了大约六,七成。披露宴就是一个大宴会,内容千篇一律,只不过是新人和客人不同而已,拍过几次之后,就知道都有哪些安排,下一步都是什莫了。总的来说,日本的结婚仪式十分单调机械,只要拍上几次,马上就轻车熟路了。

相机,尤其是好相机,在我们眼里还是很娇嫩的东西,但在这儿的这帮日本人眼里,简直是些玩具。尤其是机身,碰得丁丁当当的还不当一回事。更有甚者。。。我刚开始时都看得直傻眼,后来可能因为干久了,也没什么了。NikonFM2与F3质量明显分出高下,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已经发现了数台有机械故障的FM2,但至今我们还没发现F3有什么大毛病,连外表的磕碰痕迹都比FM2少得多。我在来这个影楼之前,没摸过手动机器,干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手动机的巨大魅力,(俺可不是什么托儿)。我曾经问过老板,影楼退役下来的那些机身镜头都做何处理,我有购买意向。他笑了笑说,你还是买新的吧。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私下对我讲,这帮人用机都很狠,好多机器伤痕累累,真不如买新的。我也就作罢了。说实话,我想上尼康手动,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款ais85mm f1.4, 我尽管说了很多个“好”字来夸赞,仍然还要再讲几个:太爽了,太爽了,太爽了,我哪一天弄到一台尼康机身,第一个就去买它!

Hawk:我在这里读书,resiniferatoxin是我研究的一个化合物的名字,顺手拿来做网名。
灯光的条件确实不好,很多时候用1.4的光圈,快门也只不过是15,30分之一秒的样子,有时还要更慢。我们通过第一次考核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内容之一就是练习手的稳定度,有几次晚上7,8点钟,在影楼临街的院子里,放上一张桌子,上面点上一根蜡烛。每个人都拍上十来张,只拍蜡烛,最后讲评。蜡烛的火苗让风吹的摇摇摆摆,用最大光圈也不过1/4,1/8秒,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拍(结果你可想而知,就算拍清楚了蜡烛,也拍不清楚火苗)。大光圈景深很浅,但也没有办法,一旦不小心前后挪动一点儿,主体就看不清了。这里结婚式现场极少用日光灯,而用大功率白炽灯,射灯的场合比较多。洗出来的片子不是发绿,而是发黄色,就是那种电灯泡的光线的颜色。他们并不调节(能不能调节这我就不知道了),任其自然。这个影楼里,我们只管拍摄。冲洗、放大、裁片、制成相册这一类的工作由女性职员来做。顾客付钱给我们,最后拿到的是一本本制作精美的大影集。

以前我也曾经怀疑400的颗粒太粗,但实际上并不明显,几乎看不出和100的有什么差别。有几次,因为现场光线实在太弱,我们用的是800的胶卷,效果一样挺不错。这里用的负片统统都是富士,正片和黑白有时候用柯达,富士胶片的包装是白色的,市场上极少见。不知是从哪里弄来的。

hawk兄:谢谢指教。如果“树脂”这个名字大家用着方便,就用它吧。我在注册时试了两个名字都不能用,一着急才用了这个绕嘴的名字。resiniferatoxin是一种来源于胡椒的化合物,辛辣程度比泰国胡椒强数十亿倍。我们在绝大多数场合,用的都是普通负片,我曾经见过我的搭档用过灯光片,但也就是三,四卷而已。因为没有亲眼见到冲片,不敢妄言,但我想,应该是没有调节。我其实是C家的铁杆,在进这个影楼打工之前,从没用过的N的手动机,面试时心里十分惴惴。好在通过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给了我一段时间去适应。记得那时白天做完实验,傍晚时分赶到影楼,指导我的老师递过摄影包说:先去找点儿有意思的东西拍吧!我就背上两台相机,在霓虹灯闪烁的大街上逛。。。

我从上路以来,一直很喜欢风光摄影,对抓拍几乎一窍不通。日本人对我宣传“手动机对焦快”我只是感到惊奇。我的那位发烧友朋友就不同了,他玩摄影已有多年,脑子里的观念根深蒂固,对日本人的那套理论简直是嗤之以鼻,牢骚不断(好在日本人听不懂中文),后来才渐渐有所转变。有一天,我和另外一人出门拍片,两人到商定地点见面后才发现因为工作人员疏忽,没有把我的器材拿出。我就自作主张,拿了自己的佳能去拍。从那以后,我经常用自己的器材拍片了,效果也挺理想的。

我并不主张把手动机无限制的抬高,说说感受,欢迎大家拍砖!自动:优点---对焦精准,速度快,我用佳能,感觉曝光补偿也比较迅速方便,退片比手动迅速。缺点—-在暗处的自动对焦前后犹豫,常要迫使你改用手动对焦,容易误事,另外,对焦后一般都要重新构图,也容易误事。手动:优点—-对焦随心所欲,不再受限于那几个对焦点;不受光线强弱影响。缺点—-对焦在匆忙时容易失焦,而且连拍速度不行(我是以我的技术来看,和那位日本朋友当然差远了)。我再补充一点:我们是在抓拍,强调的第一点就是把该拍的都拍下来,动作不麻利一点绝对不行,而恰恰拍摄的环境又比较暗。正是在上述标准下,才有“自动不如手动”之类的结论出现,我前面提到的那个日本人,他和我一样,喜爱风光摄影,他就用两台EOS-1。我的手动过片并不快,也没什莫好方法,就是多练多拍。正像楼下说的那样,有时候干脆把焦距调好守株待兔,成功率倒是不低。

影楼当然也用120相机,这时就是摆拍了,机身用Mamiya RB67和Fuji69(恕小弟才疏学浅,就是那个有点儿像大个儿傻瓜的),镜头就用标头。也带广角镜头,不过极少用到。几年前,我在国内的时候,还不懂摄影,玩过的唯一“专业”的机器是凤凰205,那时候用国产傻瓜拍照片,送到楼下的小卖部冲洗,那冲洗结果当然好不了。出来后,见到这里的洗像才吓了一跳,(原因可能是我学摄影以后,对照片的颜色开始注意了)。洗出来的照片和国内带出来的照片一比较,真有质的区别,开始我以为是自己带出来的照片褪色(确实有褪色),但是看看朋友刚从国内带回来的照片,也是差不多一个样子。我对比过两种照片,国内的色彩不饱和、偏色、曝光校正的不好这些也就罢了,最显眼的是照片短一截,难道是两国度量衡不一样?

“利用自己的兴趣来赚钱”听起来倒是很吸引人,但是兴趣和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摄影当做兴趣,想拍什么拍什么,不想拍的就不拍。工作呢,让你拍什么,你能不拍吗?日本人总的来说很有礼貌,但是胡搅蛮缠的主儿,我也见过两个。每出去拍一次,累得要死,而且影楼的那帮人真正喜欢摄影的并不太多(也许是日本人以另外一种我不懂的方式去玩摄影)。我和我的那位朋友干的时间也不算短了,有时和他聊聊,虽然玩到了想玩的器材,也长了不少见识,但是摄影的热情,受了不小的冲击。

这篇帖子的目的实际上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没有别的意思。前些日子在无忌里面看到了一些有关如何拍摄婚礼的讨论,大家的结论大部分都是自动相机、变焦镜头、闪光灯等等,我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些经历讲出来给大家做个参考。我觉得器材的不同正应了一句话:最能适用于自己的器材就是好器材。我有时也用自己的佳能相机去拍婚礼,感觉不比影楼的器材差,两者可以说各有优劣,我感觉自动相机此时的最大优点一是自动过片,另一个是迅速的曝光补偿(机背转轮)。但是,自动对焦镜头的手动对焦环一般都很窄,而且转动行程短,精细调节上总有不方便,这些东西虽然慢慢拍时不会困扰你,但是紧急时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你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影楼的那帮人为什么死要抱紧手动机不放,我也搞不清楚,我和经理聊过两回,曾经问及过这点,他还是那个回答,什么光圈大啦,对焦快啦,等等。我注意到影楼的很多高层人员都有至少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职业摄影经历,干过记者等等。这可能要谈到尼康的历史上去了,十几年前,尼康可是行内老大(据说当时记者用的几乎全是尼康相机),十几年一路干过来,这份感情就不浅了,而且上了岁数的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总要固执一点,这好理解。

我只是想谈谈自己的经历,并不想得出什么大而全的结论。影楼的选择,有其合理之处,因为这是在光线较暗的室内的抓拍,光线条件比较苛刻,所以也就不足为怪了。大家平时拍片,无论风光还是人像,时间上总不会太紧张,没必要非要跟自己过不去。我喜爱拍风光,时间上允许慢慢构图和对焦,这时候自动和手动对我来说,差别实在就很有限了,如果视力并不太如意,那还是自动相机更能与人方便。

回复饭团:

相机的快门声和退片的声音有时候的确比较讨厌,这方面机械相机要好多了。婚礼的有些场合要求现场要非常安静(尤其是该死的神前结婚式),这时相机在退片时“吱吱”的叫声就特别刺耳,有时候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非常尴尬。我的办法也不过是注意拍摄进度,避免在要求安静的场合出现退片更换胶卷。如果经常拍摄安静场合,现场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你的拍摄和发挥,就需要考虑一下降噪了。日本有个摄影家叫立木义浩,他因为经常拍摄舞台,就自己用木板制作了一个小箱子(比相机大不了多少),把相机放在里面,周围塞满海绵。箱子的3个面上各开一个圆洞,左右的两个用来伸进双手操纵相机,前面的用来取景。根据演示效果看,非常不错。当噪声影响到你的拍摄的时候,哪里还能顾及到外观是否漂亮?出片才是第一位的。

和大家说说收费以及整个操作流程,我只在日本这一家影楼工作过,有些东西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大家做个参考吧。拍摄一天,包括仪式、宴会(披露宴),出2位摄影师,收费约在20万日元(人民币1万4千)左右。有些客人要求从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开始拍摄,还要更贵一些,大约30万日元以内吧。在影楼拍摄的婚纱照还要更贵,包括租用婚纱和礼服,有的大概要几十万日元上下。我几年前和女友(就是现在的LP)回国办婚礼,亲身经历了一次国内婚礼的全过程,当然也注意到了国内外的差别,我觉得真正的差别还不是在价钱上,而是服务的质量上面。

上面说的20-30万日元包括:
1.胶片15-20卷,用富士400负片,另外加一些灯光片、黑白备用。两名摄影师根据场合决定胶片在两个人之间如何分配。
2.冲洗,全部在影楼冲洗。
3.裁片,制成相册。大约1/3的照片被制成数本相册,有些需要放大、剪裁。剩余的所有照片和底片,连同相册一起交给顾客。
4.摄影师的费用。

很多人对那个日本人的过片速度感兴趣,这是我亲眼所见,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楼下有一位讲到,当你不把胶片当东西的时候,就练出来了。确实就是这么回事,我们培训的时候,每次到影楼,先把自己的那一套器材领出来,然后听老师给布置任务,那时候影楼的工作人员就会送来整盒整盒的胶片放在桌上(每盒10卷),用多少随便拿。培训了不长时间,就把相机玩的非常熟练(我在这之前对手动机基本一窍不通),玩上十几年,能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我相信我的那位上司没有刻意去追求速度,而且我也发现他对于他自己的这种“速度”没有什么自豪感,对他来说,这种被很多人视作“绝技”的熟练程度只不过是他从事摄影十几年的一个副产品。

我们的影楼规定:必须提前两个小时到仪式现场。日本人的婚礼“举式”一般在10点左右开始,那么我们就必须早上8点到。赶到后先去找酒店的主管介绍一下自己,亮明身份,请对方带领我们在结婚式场内和周围介绍一下,务求熟悉现场情况。随后,两名摄影师在外面拍摄会场外景、按照场地情况商量当天的拍摄计划。有时候新人交换的戒指会在会场前台摆放,要抓紧时间拍几张(一会儿就要收起来),没有的话,还要和会场方面商量,请他们取出来...两个小时并不富裕,刚开始觉得影楼这个规定吃饱了撑的,害得我有时天黑就要起来,后来才明白影楼的良苦用心。日本治安很好,尤其是结婚式场这种地方,根本不用担心器材,何况摄影包也太大。我们的摄影包都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大厅的帘幕后、墙角的桌子下面等处,有时候有专门为摄影师提供的房间,那再好不过,需要什么东西随时去取,但基本所有的胶片都带在身上。当然,两台相机一左一右背在身上难免磕碰,但日本人都不在乎,我在乎什么?

再说几句,前面我说到国内和日本比起来拍摄婚礼服务质量的差别,现在具体谈谈,给大家做参考。我自认为还是有些发言权,因为我的婚礼就是回国办的,我的家乡那里是个中等城市,有些东西可能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日本人的特点,是正规、细致、一丝不苟,有时候又特死板。在我们影楼拍摄婚礼,要提前至少两个月预约,签署协议书。随后,影楼会向顾客提供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里面列出了一个正规婚礼仪式的所有细节,大概有几十项,比如:新人入场、牧师的宣讲、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等。顾客经过和酒店协商,标出所有当天会发生的项目,例如:在所有的五十项中,当天会发生四十五项。在这四十五项中,顾客需要进一步标出哪些项需要着重拍摄,比如入场、宣誓等。有些格外重要的场合,还可以进一步强调。顾客可以添加新的项目。

这份表格敲定、签署后,一式三份,影楼、顾客、摄影师各一份,拍摄当天,两位摄影师去取器材时,这份表格就已经由工作人员放到摄影包里面了。影楼规定:两位摄影师每人一套器材,分乘两辆车去婚礼现场,有的时候会场挺远,要开两三个小时的路,再加上要提前两个小时到,害得我天不亮就要爬起来。总之,一切成双,两个人,两辆车,两套器材,每套两只相机,不为别的,只因天有不测风云,一人出了意外,另一人仍可以完成任务,人家结婚可是一辈子一次。付了钱你当时不到可是要吃官司的,影楼受不了。

到达后,会场主持人会给摄影师一份当天的安排表,内容详尽,摄影师要和自己的拍摄清单对照,筹划如何安排胶片,16-20只胶片两人商量怎么分(我从来都是尽量少拿),另外,还要商量入场时谁在前,谁在后;宣誓时谁在左,谁在右......实际上,多拍几场后,两人已经配合默契。影楼规定:摄影师不能出现在拍摄的照片里,所以要躲开自己的搭档,也要注意为搭档让路。影楼规定:仪式进行中,在场内摄影师不能交谈,不能当着顾客和亲属的面翻看当天的安排表,不能......规矩甚多。有一项规定:不能收客人红包。我第一次谢绝客人时,对方似有不悦,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遵守过这项规定,红包照单全收,嘿嘿。

回到影楼,还要填写一堆表格,写当天的拍摄报告,交还器材。拍完的胶片写上编号、标上日期、顾客姓名、摄影师姓名、拍摄的大致内容......放到专用的信封里,封口,交给影楼工作人员。国内我们那里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写下来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在电话里商量一下,口头约定,没有细节的讨论,一切都很模糊,随心所欲,随机应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国内我的那家婚庆公司摄影收费二百,日本那里要贵出将近一百倍。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