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丈佛爷七丈楼:神秘的大伾山石佛(1)(图)


浚县大伾山大石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的大弥勒佛像 来源: 网络图片

说起浚县大伾山上最古老的文物,当属开凿于后赵石勒时期的大石佛。这尊位于大伾山东面半山腰的大石佛高22.3米,比洛阳龙门大佛还高4米,是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这尊大佛的年代、身世曾在考古界引起了一场争论。尽管时至今日,争论已逐渐平息,然而大石佛却似乎更为神秘莫测。

初夏,正是草木繁盛的季节,绿树掩映中,大伾山上的古建筑尤其显得古意盎然。这些沉默了数千年、数百年的文物古迹,也仿佛有了些许生命迹象。

站在大伾山东门“七十二蹬”青石阶遗址前望去,半山腰处的古老的天宁寺,犹如绿林中的一只昂首的鹫鸟。天宁寺古称大伾山寺,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600余年了。据说,“七十二蹬”是古人专为瞻仰寺内大石佛而修建的,曾是登山的必经之路。

由于狭窄灰暗、有碍观瞻,2008年,有关部门用青石台阶将“七十二蹬”进行了加宽。如今,那层层镌刻着数千年岁月痕迹的青石台阶依然承载着众多前来朝圣的游客。浚县县志办刘会喜先生说:“七十二蹬始建年代已无可考,但从台阶下端遗存的一对北齐石狮可知早于北齐。”

神情肃然的弥勒佛

站在天宁寺大石佛前,人顿时显得渺小起来。眼前的大石佛,坐西朝东,背倚山崖,脚踩仰莲,正襟危坐,双目凝重,神色庄严。右手曲肘前举,掌心朝外,示无畏印。

在大石佛旁边,明代大儒王阳明留下的诗句赫然在目: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据说,王阳明就是在参拜大石佛后,参透了佛理,豁然开朗的。

“这是阿弥陀佛吧。”记者肯定地说。

“这其实是弥勒佛。”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笑道。

记者不禁诧异:通常所见的弥勒佛,不都是腆着大肚子、盘着腿,一副乐呵呵、平易近人的模样吗?怎么有如此正襟危坐、神色肃然的弥勒佛呢?

“弥勒佛长什么样谁也没见过,在人们的想象中,他应该是苦修精进、表情严肃的模样,伾山大佛就是这个形象,这种倚坐式弥勒佛其实是大肚弥勒佛的早期形态。”张富民说。

“浚县大伾山倚坐式大弥勒佛,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尊弥勒佛造像,堪称中国古代八大弥勒佛之首,十分珍贵。”河南省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玉成教授在谈及大伾山大石佛时说。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