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康熙背字制钱(图)


(网络图片)

制钱是古钱的俗称,是以铜为主要材料所铸,由于其呈圆形中间有方孔,而被历代文人戏称为“孔方兄”、“孔方先生”;“往钱眼儿里钻”这句俗语和“铜臭”一词,也由此而出。

各个朝代方孔圆形的制钱,后人对其有不同的称呼,就我所拥有的而言,如“秦半两”(始于秦始皇统一的币制)、“汉五铢”(始自汉朝)、“周布泉”(北周所铸)、“唐开元”(即“开元通宝”,唐朝所铸)等等。

到了清朝,所铸钱币除正面有标明年号的“××通宝”(如“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字样,其背面也铸有标明造币局所在地的满文。

有所不同的是,顺治年间,全国有十二个造币的钱局,所铸之钱,除正面为“顺治通宝”字样,其背面同时用满文和汉字来表示造币局所在的地方。

康熙年间,全国增加了八个造币局,虽说这二十个钱局在全国各省分布并不均衡,有的省未设,而有的省则有两处(如山东省济南、临清,山西省太原、大同等);但所有造币局均沿袭了在制钱的背面用满、汉两种文字同时标明的做法,后人将这种背面既有满文、又有汉字的制钱加以浓缩,称其为“背字”制钱。

不过,从雍正开始直至宣统,则取消了汉字,仅以满文表示。

大约在民国初年,有钱币收藏爱好者为了记忆方便,将这二十个表示造币局所在地的字编成一首五言诗,并流传至今:“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陕桂台云漳。”

其中,“同”指山西大同,“福”为福建的福州,“宁”是宁夏,“东”指山东济南,“江”指江苏江宁(今南京);“宣”为何宣化(位于京张铁路线上),“原”为山西太原,“苏”为苏州,“蓟”是河北蓟州,“昌”为江西南昌;“南”指湖南长沙,“河”指河南开封,“临”指山东临清,“广”为广州,“浙”指浙江杭州,“陕”指陕西西安,“桂”指广西桂林,“台”指台湾,“云”指云南昆明,“漳”指福建漳州。

在九○年代中期集全这套币的,当时,各个品类比较普通,只“漳”、“南”和“台”字难以取得,这与当时的铸币数量和后来流通使用的范围、渠道有关。随着收藏者日渐增多,出现了缺者为贵的现象,如“南”字和“台”字更是身价陡增,竟然涨到一、二百元,于是一些以假乱真的赝品也纷纷出笼,令收藏者苦不堪言。

本文留言

作者杜浙泉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