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太空旅游(图)
中国古代的太空旅游是否真实事件?(网络图片)
在晋朝张华的《博物志》里有一则怪异的记载: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都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之时。
“槎”字原意为“木筏”,有不少人将“浮槎”解释成“飞船”,也就是说主角是搭乘“宇宙飞船”或“幽浮”(UFO)到牛郎星去的。刚开始的“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表示还在太阳系内,而后来的“茫茫忽忽不觉昼夜”则是到了外太空。
故事中那位有奇志的男子抵达的是离我们有16.5光年之远的牛郎星(牵牛星),而“印证”此事的严君平是西汉蜀郡的星命学家,所以由此推知,这次的“太空之旅”应该发生在西汉年间。
但为什么“飞船”会“年年八月去来,不失期”呢?在同是晋朝王子年的《拾遗记》里,另有一则记载说:
尧在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
其中的“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简直就是现代“幽浮目击者”的说词了,不过后面的“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却让人觉得它说的也可能是“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