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银行成为食利行业盘剥中国经济
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正在盘剥中国经济,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困难重重。中国加入WTO之后,享受了十年的外需红利,而在中国从外需转向内需之时,由于资金紧张,使中国经济逐渐转向食利模式。
2011年,实体经济一片肃杀,任何从事与资金配置相关的行业,如担保、典当、银行等,均能大获其利,他们拥有了实际上的资金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笔者甚至听说,有建设保障房的公司在拿到低价资金后,首先投入市场获取高额利润。
金融业自成一派,吞噬其他行业的利润。
根据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在2011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共实现净利润5183亿元,同比增长29%。
银行利润来自于紧缺溢价与风险溢价。资金越紧张,银行所获得的紧缺溢价越高,2011年,银行净息差显著反弹。前三季度,净息差因素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的贡献从2010年的4.6%提升到8%左右。2012年,预计银行业的净息差将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净息差会比2011年提高5个基点左右,净息差因素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贡献作用将下降到1.5%左右。
风险溢价则体现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方面,中小企业风险较高,银行要求较高的利率以覆盖风险,中信证券的研究报告预测,由于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高位将进一步提升资金溢价。根据最新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1年前三季度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总增量比例高达38%,由此带动上浮贷款占比从年初的49.2%升至67.2%。2012年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将超过40%,贷款收益率较2011年持平或略有提升。
银行获得的另一重红利是小企业金融债。小企业能不能拿到贷款、拿到多少平价贷款还是未知数,借着银行为小微企业、为农村服务的政策,贷存比压力较大的银行已经大规模申请小企业金融债发行额度,继民生获批500亿元之后,浦发、深发展及招行、华夏银行已申请发行约1100亿元小企业金融债。
定价能力的上升还表现在中间业务收入上,由于资金紧张,银行为贷款企业提供的种种管理谘询服务,企业不得不照单全收。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整体同比增速达到45%左右,为2009年以来的新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对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的贡献度也从2010年的不足1%显著提升到2011年前三季度的3%以上。传统的支付结算类业务,新型的投资银行类业务以及与表外融资相关的担保承诺费用等业务的增速都明显提高。虽然预计2012年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增速会明显放缓,但同比增速依然会高达30%以上。
银行的管理费用、员工薪酬不降反升。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1年三季报,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付给职工的薪酬合计为1681.44亿元,比2010年全年付给职工的薪酬1469.73亿元还多出了211.71亿元。相比而言,自营业务大幅亏损的证券公司却在裁员、降薪、开支。
银行利润的上升被认为是覆盖风险、应对资产规模过快扩张、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这一论点站不住脚。任何远超实体经济利润的融资成本,都将成为实体经济的绞索。
一些人对2012年中国经济的预测过于乐观。现状是,周期性行业陷入生存窘境:钢铁等行业处于盈亏平衡点,远洋业开始拖欠船舶的租金,机械工程行业现金流一落千丈,沿海出口企业举步维艰,中小企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处于紧缩范围。
以上述各个行业的情况,很难让我们相信如下的乐观数据,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834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491亿元,同比增19.8%;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实现利润598亿元、21024亿元、9581亿元和10251亿元,同比增长33.6%、32.4%、12.9%和44.7%。
上述数据有违行业现状,明显违背常识。如果说私营企业利润高达44.7%,中国就不存在实体企业的生存困境。笔者认为,在计算私企等利润时,有可能数据采撷有误,或者加重金融领域风险投资等合伙企业的比重,有误导之嫌。
利率管制正在各个领域被突破,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1月7号结束的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实体企业服务这一宗旨,可见金融业的一枝独大已经引起决策层与实体从业者的广泛不安。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在管理、利率市场化等方面有根本性突破。
很可惜,新华社据1月8日援引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报道,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率缺口太大,现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引发资本流动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还不是太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延宕,将是中国实体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表面上实行利率管制,实际上容许银行坐收高额红利,这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模式,对于振兴实体经济不利,对于银行加强竞争不利,使中国金融业在金融服务与高利贷业者的背离中,越走越远。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