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缂丝与宋绣欣赏(组图)
宋代缂丝比唐代缂丝更加精湛,成为宋代著名的丝织艺术品。缂丝这一名称也是自宋朝才开始产生,尤以大幅的缂丝画为特色,其品格高雅,富贵气质十足,多为宫庭所宝藏,身价骄人,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其珍贵。缂丝工艺本身的原理并不复杂,它的高贵,首先在于耗费工时巨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是缂丝技艺易学而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依样画葫芦,而是需要相当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深厚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传世的缂丝珍品更是价格不菲。
唐代缂丝制作多为丝带等小件实用品,技法上一般以平缂为主,花地之间的交接处尚有明显的缝隙,纹样题材以简单的几何纹为主,色彩层次也还不够丰富,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而到宋代时,缂丝花纹更加精细丰富,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
从北宋晚期开始,受北宋皇帝的艺术趣味和宫庭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装饰品转向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到南宋,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唐宋名家的书画,表现山水、楼阁、花鸟人物以及草、楷、隶、篆等书法,缂技多种多样,包括了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缂丝作品日趋写实,细致入微,出现了一大批缂技高手,如朱克柔、沈子蕃、吴煦等,他们专门仿织赵昌、黄荃、崔白等名画家的书画,摹画惟妙惟肖,宛若天成,艺术价值有时甚至胜过原作,其织理之美,别具风韵,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的高峰,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一部分作品。比如南宋吴郡(今苏州)沈子蕃,其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其传世佳作《花鸟图轴》,以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6年)的画稿为粉本,采用平缂、搭缂、盘梭、长短戗、木梳戗、合色线等繁复的技法将花叶的晕色、鸟羽的纹理表现得栩栩如生,行梭运丝的细巧也使得图案线条柔美,色泽鲜亮,再现了原画细腻柔婉,高雅华贵的艺术风格。
宋绣又称汴绣,诞生于北宋,以绣历史名画著称,在中国刺绣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皇室成立了专门的刺绣作坊文绣院,各地选聘的绣工入院授艺,300余名绣女云集京师,刺绣之风一时遍及各地,民间绣户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工匠。据《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等著,记载北宋汴梁风土民俗的作品)记载,当时北宋国都开封的大相国寺外有一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可谓是一个专业刺绣街,熠熠生辉的精美绣品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把开封城装扮得美丽而又繁华,城内72家大酒楼和千家小酒店的牌额、望子都是绣制的,在灯红洒绿中迎风招展,“街市酒店,彩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深街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竟夸华丽。”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汴梁长卷风俗画)所描绘的北宋历史风俗画卷中,也有不少汴绣的风采。
宋绣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据明代(公元1368-1644年)屠龙《画笺》记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调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宋绣针对不同图象图案特点,发明了不同的针法,如滚针绣,用来绣水纹、云彩、柳条;散套绣又名掺针,针脚参差不齐,色阶自然过渡,柔和逼真,适合绣花鸟动物等;纳点绣则宜绣写意花卉等。
《莲塘乳鸭图》中红荷白鹭,翠鸟青石;荷花造型丰满,白色瓣尖染红,白鹭鸟神情精灵剔透,一雌一雄双鸭游哉悠哉,身旁伴一双儿女活泼纯真,可爱稚拙,整个画面生动温馨,色彩变化丰富。青石上缂制隶书小款“江东朱刚制,莲塘乳鸭图”,画面左下角有“克柔”朱红印一方。此作品幅式巨大,组织细密,丝丝缕缕皆匀称、分明,在现存的宋代缂丝传世作品中属上乘之作。
- 关键字搜索: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