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债危机看中国股市的机会

股票市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从年初上证综指2800点之上到近期跌破2400点,阴云密布,似乎预示着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又将冲击中国经济。舆论看空的情绪弥漫,悲观论者再度成为一些媒体的宠儿。在我看来,所有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两个“过度”:其一是欧债危机诱发了情绪面的“过度恐慌”,其二是货币政策引发了资金面的“过度从紧”。

欧洲为何如此恐慌呢?经济的原因是表象,本质却是欧洲政治,欧债危机已成为欧盟强国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借口。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危机,任何国家都不会寻求外国援助,更不会允许本国的财政体制受到来自于外国的干预,而统一欧债的提出,就是要让欧盟小国接受欧盟的外在干预,从而形成相对统一的欧洲债券市场,其客观结果必然是欧盟强国将以欧盟的名义来限制或干预欧盟弱国的发债权。一个国家的发债权是其财政体制的重要支柱,一旦国家的发债权受到外部监督和干预,该国财政就不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财政。所以,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在解决欧债危机的过程中迈出关键一步,从统一的欧洲货币升级到相对统一的欧洲债务财政。

相对统一的债务财政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升级,其最大的受益国是德法两国,最大的受损国是被边缘化的英国,欧盟弱国也会相对受损。如果没有强势的舆论压力,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升级必然阻力重重,所以德法两国操纵舆论的动机是存在的,欧洲乃至全球的舆论也是可能被操纵的。索罗斯先生在《带你走出金融危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易错性定理”,该定理说明:金融市场的信息流动必然被信息的解读者所操纵,因为每个人对信息的反应都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认知功能,其二是操纵(或者译为曲解)功能,被解读过的信息必然包含解读者的偏见或偏好,所以他说:“信息即谬误”。市场上流动的信息必然在解读者的偏见之中形成误导,从而通过市场情绪的悲观或乐观向正反两个方向驱动“过度”的群体认知偏差。由此推论,媒体解读和传导的欧债危机信息必然包含着谬误的逐级放大,再加上中国公众习惯性的“幸灾乐祸”心理和循环放大的悲观情绪,而在股市中集聚了“悲观的羊群”。

股票市场的核心价值是交易价值,交易价值的两大支柱是情绪和货币,或者说,是信心加资金。如果说,当前市场情绪面的“过度恐慌”主要来自于外部,则股市资金面的“过度从紧”来自于本土的货币政策。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简而言之就是“两场+两手”: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官场有一只“闲不住的手”。今年以来,“闲不住的手”一反常态,广义货币即M2的增长速度直线下降,从年初的19%下降到9月的13%,而2009年的M2增速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9%以上,对比之下则是巨大的落差。若把比较的区间延长到30年,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是年均24%左右。许多人惊叹中国高速增长的奇迹,其实,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之谜,就是超额货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学研究的财富主题就是选择及其结果,政策是决策者的选择,任何选择都会有结果,多数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经济规律。多年来,中国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是:“闲不住的手”做出选择,会由“看不见的手”主导结果;“看不见的手”做出选择,也会由“闲不住的手”主导结果。欧洲债务危机诱发的过度恐慌是市场的选择,货币政策执行的过度从紧是政策的选择,两个“过度”共同主导了近期股市的悲观预期,股指破位下跌因此再度形成情绪性底部。

基于两个“过度”的判断来分析未来的经济走势,前景应该是较为乐观而非悲观。回首过去几十年,欧洲经济每一次较大规模的危机都是通过经济的一体化而走向了繁荣:欧盟的形成是一体化的商品交易市场,带来了8至10年的经济繁荣;欧元是一体化的货币,带来了8至10年的经济繁荣,如今欧洲危机再度发生,欧盟若能从欧洲稳定基金的救助升级为相对统一的欧洲债务财政,结果将会如何呢?答案肯定不是欧洲危机的加深,而是经济复苏的开始。

在中国,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到进入到适度放松的阶段了。通货膨胀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一旦有改善的迹象,货币政策必然适度放松,股市的情绪性底部一旦形成,政策松动的信号就会迅速点燃市场的乐观情绪。在未来的2至3个月内,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只需下调1%~2%,市场情绪就会发生逆转。那么,股市目前的状态如何呢?为什么说市场的情绪性底部已经形成了呢?因为:沪深300的总体分红率再度超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突破历史最低点,新股上市后的破发率再度超过30%,持续低迷的交易量再度呈现绝望系数。所以,市场不缺资金,只缺信心。乐观期待经济复苏,耐心等待政策松动,积极捕捉投资机会,这才是现在应有的选择。而近期逐步回暖的市场,似乎正在验证着这一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金岩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