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的10大尖刻评论(组图)
克里斯蒂娜•拉尔森(Christina Larson)今天在《外交政策》上简要介绍了声称代表人民呼声、过分宣扬民族主义的中国报纸《环球时报》。这份官方小报究竟好战到了什么程度?一起来浏览一下该报的10大尖刻长篇大论就知道了。
1.《别对和平手段置之不理》(10/25/11)
关键引文:“如果这些国家不想改变它们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的方式,就必须做好迎接枪炮的准备。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因为这可能是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的唯一途径。”
背景:该社论称,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正在利用中国的“温和外交立场”,威胁在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丰富的南海活动的中国人。
2.《骆家辉的生活方式和新使命》(09/22/11)
关键引文:“即便他明白自己并不像所描述的那样朴素,他还是很享受这样的事实: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中国媒体称颂……对一位外国大使过分褒奖并不合适,尤其是考虑到他在中国的使命颇为复杂。”
背景:骆家辉(上图)刚刚成为美国驻华大使时,乘坐的是经济舱,在北京机场自己拖曳行李,在长城排队(坐缆车返回),背着背包在星巴克想使用优惠券。中国民众对他的谦逊津津乐道。这份小报为此撰写了这篇社论。
3.《美国不敢在南海动武》(10/30/11)
关键引文:“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但是,现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利用了这种坚持,并将其作为工具向中国施压。当其他国家一再挑战我们的底线时,我们没必要那么‘坚定’地坚持和平立场。”
背景:该社论的作者龙韬(Long Tao)是中国智库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hina Energy Fund Committee)的一位分析师。其时美国正与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进行军事演习,龙韬对此作出回应。
4.《警惕境外影响,但别被它扰乱》(10/29/11)(《环球时报》中文版标题——译者注)
关键引文:“我们生活在中国一时无法改变的国际环境中,必须对境外干预保持警惕,同时保持头脑清醒和国内的稳定,并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没有哪个国家会喜欢境外势力的干预,中国也概莫能外。中国除了要面对源自外国的不友好势力,还要面对从国内跑出去的‘藏独’分子、‘东突’恐怖分子和‘法轮功’邪教徒组成的乌合之众。在对付上述相互勾结的力量时,尤其需要国内的安宁。”
背景:该社论影响了中国在全球化世界中的崛起的声誉,听起来非常像是阿拉伯之春期间独裁者们对外国干预的无端猜疑。社论在篇末呼吁保持“国内的安宁”,这听起来很冷静,但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是在委婉地说,要对这些势力进行打压呢?
5.《微博是滋生谣言的最佳土壤》(07/13/11)
关键引文:“新兴媒体曾被认为是中国言论自由的楷模。但实际上,不对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查导致谣言传播得更快。”
背景:中国政府一直在忙于与虚假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作斗争(一些批评家认为这是对瓷瓜子进行打压的借口),《环球时报》则一直热情地支持这一举措,并在这篇社论中为审查制度摇旗呐喊。在另一篇关于该话题的专栏文章中,这份小报敦促政府“定期发布权威信息,以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
6.《该教训南中国海的周边国家了》(09/29/11)
关键引文:“菲律宾假装自己脆弱不堪、天真无邪,宣称“蚊子”对中国这头“大象”的力量全无戒心。如果“蚊子”行为检点,“大象”应当保持克制。但如今“蚊子”甚至都邀请了一只“老鹰”来参加自己野心勃勃的派对,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了。笔者认为,连续不断的军事演习和侵犯行为,正好给了中国进行还击的最好理由。”
背景:这是来自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的龙韬的另一篇关于中国在南海的对手们的挑衅行径的文章。这篇专栏文章充斥着动物隐喻,其中提到了大象、蚊子和老鹰,这些是主要角色——围着鱼缸的猫,除此之外,文章配图中还出现了一只“鮈鲫”。
7.《国际语言可能呈现中国特色》(10/24/1)
关键引文:“在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的是以利益集团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而在中国,我们仍然看到了以家庭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在家庭成员之间,你不会动用严苛的法律或订立契约,而是劝导大家遵守道德准则。在与其他利益集团作斗争的陌生人之间,你确实无法像信任自己的家人那样信任他们,所以你需要法律。”
背景:《环球时报》有时会向外国人约稿并刊登他们的来信。该文是由一位德国学者撰写的,谈论的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中的观点看起来像是在暗示,西方社会是由法律维系的,而中国社会是由家庭价值观维系的。我们猜想,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没有“严苛的法律”。
2011年7月,越南抗议者因南中国海局势紧张举行反华集会活动。
8.《中国应对越南的挑衅行为作出回应》(06/21/11)
关键引文:“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与越南谈判,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二是用政治、经济或者甚至是军事手段对挑衅行为作出回应。我们必须对第二种选择的可能性有充分的认识,以便使越南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保持冷静。”
背景:这篇社论特别突出了越南在南中国海的侵犯行为及与美国日益友好的关系。
2011年9月,克林顿会见中国外长杨洁篪。
9.《“信息自由流通”的利害关系》(01/22/10)
关键引文:“信息的自由流通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珍视的普遍价值观,但美国政府强加的意识形态是不能接受的。有鉴于此,它也是不会成功的。中国在‘信息自由流通’的利害关系在其拒绝被信息帝国主义残害的行动中显而易见。”
背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赞成“建立单一互联网,全人类都能从中平等地获得知识和想法”,这篇专栏文章对此进行了大肆批驳。该文辩称,中国对信息流通的干涉就是为了防范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
2001年,北京一位中国男子正在阅读《环球时报》,那期报纸的头条标题写着《美国,你太霸道了》。
10.《恐慌是支持美国的平庸理由》(01/24/11)
关键引文:“美国只是不愿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新兴国家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机遇。美国应该记住,繁荣源于竞争,而非恐慌。”
背景:中国主席胡锦涛2011年1月对美国进行访问之后,该社论批评美国新闻机构和政客因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慌而让中国成为替罪羊。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环